1.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习题(含答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习题(含答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9: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选择题
1.右图是美国的一幅宣传照,照片的宣传文字是“从德军手中拯救自由女神,请参军!”这一照片的出现不会早于
(  )
A.1914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解析】 美国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故征兵宣传照不会早于1917年。
【答案】  C
2.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解析】 美国在1917年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根本目的是控制欧洲、称霸世界。A项是美国参战的借口,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日本参战的目的,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退出战争的协约国成员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解析】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3月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答案】  C
4.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的阶段是在(  )
A.英法参战后
B.俄国参战后
C.德国参战后
D.美国参战后
【解析】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答案】  D
5.1919年11月,德国柏林发生了工人起义。这次起义(  )
A.引发了基尔军港的水兵暴动
B.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
C.是在协约国的领导下进行的
D.直接导致了德国前线的溃败
【解析】 1919年11月9日,德国柏林的工人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柏林起义是在基尔军港兵变的影响下发生的,这时的德国已注定在战场上要失败。A、C、D三项的叙述都不正确。
【答案】  B
6.1918年9月底10月初,协约国向德国发起全线攻击,这次军事行动的直接后果是
(  )
A.促使同盟国集团瓦解
B.促使德国皇帝退位
C.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突破了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解析】 1918年9月底,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突破了德军“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导致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战场失利引发国内政治危机。
【答案】  D
7.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
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  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注意两个限定条件,一是“战争最后一年”即1918年,二是“政治危机”,②④都是经济危机,应排除。
【答案】  B
8.(2013·宿迁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B.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
C.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D.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解析】 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无论是协约国集团还是同盟国集团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都是非正义的。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场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利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树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请回答: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2)美国何时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3)美国实际参战的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4)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解析】 第(1)(2)问,要注意结合题头中的时间标注“1917年”。第(3)问,首先要阅读材料概括出威尔逊的伪善言词是什么,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加以驳斥。第(4)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
(2)美国1917年对德宣战。
(3)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参战。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4)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年,激动的人群拥塞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大街上,英国的志愿入伍者堆在征兵处,想在紧张局面结束前进入法国;法国的圣西尔军校的毕业生穿着过时的制服,戴着白手套,军帽上插着大毛球,步伐整齐地进入战斗;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
材料二 17世纪与18世纪的战争,其战略目的多半不是摧毁敌人的军队,而是耗竭敌方的经济资源,因此打的是消耗战、疲劳战。18世纪要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最好是避免战斗;到了20世纪则改为诱敌法:发动一些进攻,但并不期望获得重大战术成功,只是为了迫使敌人更快地用尽其资源。1916年德国人进攻凡尔登,正是这个意思;英国1916、1917年西线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完全一样的话,区别只在于更延长了时间。一位英国将军直率地说,钱袋最长的一方必将取胜。
——均摘自《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各国人民参加的是什么战争?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2)材料一中“施里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指什么?
(3)根据材料二,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出一战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 第(1)问,1914年爆发的战争肯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人民参战的表现情绪来看,他们应当认为战争是正义的。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材料中分析问题答案。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人民不清楚战争的性质,认为参加的是拯救民族或保卫祖国、维护正义的战争。
(2)速战速决,迅速占领法国,结束西线战事,然后再进攻俄国。
(3)原因:同盟国物质资源匮乏,在经济实力上处于劣势。特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