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
一、选择题
1.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曾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世界和平的基本方针。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却嘲弄说:“上帝也只提出十诫,威尔逊却要十四点。”这种说法反映出当时的和会( )
A.“十四点原则”在巴黎和会上全部实现
B.主控和会的战胜国领袖意见各异
C.法国和美国的立场完全一致
D.法国之所以接受“十四点原则”是出于英美联手强迫
2.“烧毁柏林,吊死对方每个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提出这一强烈要求的应是参加巴黎和会的哪国代表(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3.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又用其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来构建欧洲的秩序,主要表现在( )
A.反对法国过分地削弱德国
B.要求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C.反对美国提出的和平计划
D.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上与美国争雄
4.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主义,促进历史进步的是( )
①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②1905年兴中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右图为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该漫画应创作于( )
A.1860年
B.1898年
C.1919年
D.1948年
6.观察下图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 )
A.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
B.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的事务
D.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山东交给日本
7.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这一规定( )
A.使德国及其盟国得到应有的惩罚
B.使德国受到最大限度的制裁和宰割
C.明显有“成王败寇”的特点
D.是最公正的战争判决书
9.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对战败国的掠夺激起愤怒和复仇
B.漠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
C.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矛盾重重
D.消灭了军国主义的种子
10.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在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深刻矛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二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如果它(指德国)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处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法国为什么这样做?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反对过分制裁德国。
(3)在制裁德国的问题上,英国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十四点原则”并没有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实现,排除A;巴黎和会上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故C错误;英美只是在处理德国问题上联手反对法国,故D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意见大不相同,故选B。
2.【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看出要求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法矛盾尖锐的史实,可以判断是法国。
3.【解析】选A。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而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目的,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四个选项选择有进步意义的,其中②③对当时的中国和国际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而①④则助长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民族情绪。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注意关键词“山东”和列强把脚伸到山东地区。故判断是1919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山东问题。
6.【解析】选B。注意漫画的含义是帝国主义列强主动分给日本“蛋糕”。A说法错误,五四运动并无此效果;C是原因,但不是关键因素;D不符合史实,德国虽是战败国,但绝不可能主动把山东交给日本;B是正确答案,因为主宰会议的是美、英、法三国。
7.【解析】选B。《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保证不得与之合并;要求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德国须向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故①④正确,②错误。英美等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③错误。
【规律方法】排列式选择题的解法
此类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
此类题型既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它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现象发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题技巧上,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
除了“首位判断法”外,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8.【解析】选C。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所以,战胜国将全部战争罪责推到战败国的头上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9.【解析】选D。凡尔赛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遭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但它无法消灭军国主义的种子。
10.【解析】选B。《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的,主要加剧了战胜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宰割德国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德国重新崛起必然引起新的斗争,以打破原有体系。
11.【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可看出法国对德国采取严厉制裁原则,原因在于法德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以及法国独霸欧洲的企图。第(2)题主要从英国自身在欧洲大陆的政策以及当时俄国已经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史实来考虑,过分制裁德国可能会把德国推向社会主义俄国一边。第(3)题结合美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1)基本原则: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原因:普法战争的宿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和企图独霸欧洲。
(2)英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主要原因是不希望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影响英国利益,同时也是认识到过分制裁会引起德国民族复仇情绪,也有可能使德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或倒向苏俄。
(3)美国同样是不希望法国势力过于膨胀以妨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世界霸权。
12.【解析】第(1)题,综合“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协约国,居然打胜了”等信息不难判断;第(2)题应首先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胡适演讲的内容判断出“协商国”即“协约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作答;第(3)题,由“这回战胜的……是全世界的庶民”可知,该段材料出自《庶民的胜利》,它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第(4)题,三人的“观点”依据材料概括即可,“国内背景”要联系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回答。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
“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