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9:4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它反映了(  )
A.美国操纵日本控制中国的意图
B.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
C.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
D.中国被列强共同瓜分的局势
2.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它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
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D.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3.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自己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表明(  )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
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希特勒说:“从德国方面看,佛朗哥的百分之百的胜利并非令人称心如意。我们对继续战争和保持地中海的紧张局势更感兴趣。”希特勒说这句话时(  )
A.是1935年
B.德国尚未建立法西斯专政
C.英、法等西方国家积极援助西班牙
D.德国在地中海拥有战略优势
5.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A.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
B.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C.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
D.英国实际上与法西斯国家结成了反西班牙联盟
6.“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
B.“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
C.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
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
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进行勾结的主要前提是(  )
A.三国之间不存在矛盾
B.都要求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
C.都把苏联作为首要敌人
D.三国都退出国联
9.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基于此,德国(  )
A.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B.支持西班牙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
C.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0.(2013·临沂高二检测)右图记录了1936年德国为庆祝轴心成立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轴心的建立是法西斯国家进一步走向勾结的重要表现
B.轴心的建立是法西斯国家与西方大国矛盾加剧的反映
C.轴心建立的标志是《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D.这场音乐会庆祝的是“柏林—罗马轴心”建立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知道,你们很清楚,我们的军用物资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你们希望在希特勒问题上,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认为作为代价,你们会同意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
——皮雪利(意大利资本家)
在英国议会中的讲话(1935年)
材料二 我们强烈希望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友好地解决问题,但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
——霍尔(英国外交大臣)在下院讲话(1935年)
材料三 双方一致同意,排除实行(对意大利的)军事制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锁措施……
——英法两国1935年9月公告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哪两国在进行什么交易?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造成了什么后果?
(3)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问题解决后,英国、法国的“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对意大利之所以采取材料三所述的措施还有何历史渊源。事情的实际发展为何出乎它们的预料?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此以后……其(德国)陆军实力总数不应超过十万,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总参谋部及其他类似之组织均应解散,并不得用任何形式重新成立。……德国之强迫普及征兵制度应予以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国际条约集1919-1923年》
材料二 (德国)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陆军包括业已并入的警察部队,由几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有关普遍兵役的补充法律将由帝国国防部长拟定提请帝国内阁决定。
——1935年《德国国防法》
材料三 1937年,英国枢密院议长哈里法克斯奉张伯伦之命和希特勒会面时,称颂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
——英国枢密院议长哈里法克斯与希特勒的谈话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右派蒂埃里·穆尼埃谈到法德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时说:“(战争)不仅法国可能战败和遭受蹂躏,而且德国的战败也会意味着一种可以信赖的制度的瓦解,这种制度是防止共产主义革命,也许还是防止欧洲立即布尔什维克化的主要堡垒。换句话说,法国的胜利,实际上成为法国的失败。”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所作的规定出自哪个国际条约?它反映出缔约国对德国的何种心态?
(2)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的德国政府对上述规定所持的态度如何?材料二中有何依据?
(3)材料三中,哈里法克斯为什么称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所谓“法国的胜利,实际上成为法国的失败”?
(4)据材料三、四,英法当时推行了一种什么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从图中的英文“CHINA”以及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来判断,本题应当选B。A、C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干时间。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综合上述史实可以判断,让意大利向非洲沙漠扩张,减少其对西欧国家的威胁,正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在国联中遭受这种待遇,主要是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而①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带①的选项,故选D。
4.【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们对继续战争和保持地中海的紧张局势更感兴趣”。西班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背靠法国,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的咽喉。掌握了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既可对法国形成战略包围,又可控制地中海,切断英、法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由此分析,本题正确选项为D。
5.【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的“共产主义传染病”可以看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之一,英国统治者视消灭“共产主义传染病”的德、意为其“最有益的朋友”,说明英国的态度实质仍是推行绥靖政策。
6.【解析】选C。“国际纵队”是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组成的,当时共产国际号召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反击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这充分说明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7.【解析】选A。虽然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它们同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西方大国,于是打出了反共的招牌以迷惑西方大国。
【规律方法】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结盟的原因
(1)苏联与共产国际对它们的侵略构成威胁。
(2)欺骗麻痹西方大国,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将不可避免地与英美法冲突,由于时机不成熟,不愿过早刺激它们。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的主要目的是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反对赤祸”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可知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故答案为A。
10.【解析】选C。《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于“柏林—罗马轴心”成立之后,因此,C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11.【解析】第(1)题从材料的出处即可判断是英、意之间在进行交易,从材料也容易看出代价是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绥靖政策。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1936年5月意大利攻陷亚的斯亚贝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其目的达到与否,结果要从意与德日结盟,扩大侵略战争方面回答。第(4)题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意大利与英法的关系方面考虑,出乎意料的理由要从意大利与德国现实利益及目的一致角度考虑。
答案:(1)英、意在进行交易。英国以牺牲埃塞俄比亚的方式换取意大利对英国的支持。实质:英国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实行绥靖政策。
(2)后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3)没有。原因:1936年意大利与德、日结成了法西斯同盟,它们要挑起重新瓜分世界、称霸世界的战争。
(4)渊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同盟国成员,但后来却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成为英、法的盟友。
原因: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在思想上早就与希特勒一样要称霸世界,所以必然把英、法放在自己的对立面。
12.【解析】首先通读材料,然后根据提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根据材料一不难得出第(1)题是《凡尔赛和约》,持何种态度要进行分析:一方面不允许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另一方面又允许其保留十万陆军,反映了缔约国矛盾的心理。第(2)题较容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注意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第(4)题较容易,回答时注意问什么回答什么,不要画蛇添足。
答案:(1)对德和约(或《凡尔赛和约》)。相互矛盾的心态,一方面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德国保留相当兵力。
(2)态度: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反对和约,力图摆脱限制。依据:颁布《德国国防法》,实行“以普遍兵役为依据”,把陆军扩大到“由几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
(3)因为德国纳粹政权仇视共产主义,对内镇压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对外与日、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共联盟。在穆尼埃看来如果法国战胜德国,则意味着防止共产主义革命的堡垒瓦解,苏俄革命会影响到法国。因此,法国对德军事上的胜利将导致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4)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实质是帝国主义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达到祸水东引的反共反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