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走向世界大战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3.3 走向世界大战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7 19: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向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国联的所作所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国联(  )
A.仅是一个软弱的国际机构
B.无法制止战争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
C.成为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
D.成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解析】 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实行纵容、绥靖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2.(2013·温州高二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有重大责任
C.凡尔赛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正是由于英、法、美等国的“善良的软弱”而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邪恶的刻毒”,从而没有阻止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符合题意的为B项。
【答案】  B
3.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尚未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B.法西斯势力尚未威胁到美国的根本利益
C.法西斯打出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帜
D.美国地理位置的影响
【解析】 法西斯势力主要在欧、亚、非洲进行扩张侵略,尚未威胁到美国的本土。
【答案】  B
4.(2013·成都高二检测)“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法的绥靖政策。题干中已经说的很明确,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与捷克有关的只能是《慕尼黑协定》。
【答案】  A
5.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发生了一些动摇,但根本上仍推行绥靖政策。A项叙述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D
6.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  )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英、法、苏谈判的破裂,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这种结局有利于德国侵略计划的实施,也促使苏联对英法更不信任,从而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答案】  D
7.右边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这时斯大林手中还握着某份协议。这份协议的签订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  )
A.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建立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C.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
D.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希特勒和斯大林”“这时斯大林手中还握着某份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协议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协议签订后,德国暂时解决了东线问题,从而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答案】  D
8.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出席慕尼黑会议的代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A.伸张正义
B.铸剑为犁
C.助纣为虐
D.强权政治
【解析】 慕尼黑会议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纵容、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C项是其影响的共同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材料: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英国首相)
请回答:
(1)材料中“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的是谁?
(2)为避免卷入战争,张伯伦是怎么做的?
(3)张伯伦的做法与之前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绥靖政策相比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解析】 由材料的出处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联系课本所学史实及材料中“强大邻邦压境”等信息可知,这与“慕尼黑阴谋”有关,然后依据相关史实逐一回答各个问题。
【答案】  (1)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2)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会同法国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3)由“制裁”到“不干涉”,再到公开出卖。
(4)在慕尼黑阴谋中,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台前,抛开当事国,公开地把捷克斯洛伐克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
10.(2013·吉林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年以后,当德国军队违反上述条约而大举侵入俄国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丑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对俄国人民的广播中自吹自擂地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冒险违反条约来进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疑义,是我们赢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百年潮》
材料二 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毫无疑问,完全有理由可以谴责1939年8月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我国该条约的非道德性质得到了单一的议会评价。……(但是)就此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扣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的扳机’并不准确,因为之前一年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著名的绥靖条约,使建立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盟的所有希望全部破坏。况且,当时的苏联外交界完全有理由认为,拒绝德国提出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至少是不理智的。”
——2009年8月31日俄罗斯《晨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2)斯大林和普京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有何异同?为何会有不同?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并联系当时国际和苏联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第(2)问要根据材料信息,分别提炼出斯大林和普京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认识,然后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评价不同的原因。
【答案】  
(1)欧洲局势紧张,英、法、苏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利用英法与苏联社会制度的矛盾,积极进行外交活动;苏联为了避战自保和赢得备战时间,单独与德国结盟;斯大林幻想运用条约的道德性约束德国的侵略行为。
(2)相同点:都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有积极性,为苏联赢得了充足的备战时间。
不同点:斯大林认为条约的签订是正确的;普京认为条约的签订是非道德的,应该遭到谴责;但是其签订的主要原因是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破坏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希望。
不同原因:斯大林是条约的决定者,具有自我辩护性质,对条约的评价具有片面性;普京站在客观角度,能够辩证全面、较客观地认识条约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