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是因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 )
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
D.中国的革命运动
2.右面为名为“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狗”的漫画。漫画中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这幅漫画讽刺了( )
A.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B.西班牙内战
C.英法的绥靖政策
D.苏联的中立政策
3.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4.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 )
A.便利了德国法西斯“向西进军”
B.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D.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5.
1938年9月21日,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声明说:“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这里所说的“一个小国”是指当时的( )
A.波兰
B.奥地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埃塞俄比亚
6.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材料中的“我”所代表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
7.1939年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8.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这种结局( )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丘吉尔在191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人类的两个强大的支脉,斯拉夫人和条顿人(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在目前都陷于最深的灾难之中。一个曾是我们战时的敌人,一个曾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下列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预言的是( )
A.《布列斯特和约》
B.《慕尼黑协定》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反共产国际协定》
10.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伸张正义
B.助纣为虐
C.强权政治
D.铸剑为犁
二、非选择题
11.【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
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为了激化英法和德意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厮杀,与一向视之为“战争贩子”的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鼓励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英法。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材料二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二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可知:虽然李顿调查团确认日本为侵略者,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反而为日本侵略辩护,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判断历史本质的能力。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内战是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局部战争,排除A、B;面对德意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这使得德意的侵略气焰日渐嚣张,故C符合题意。德国利用苏联与英法的互不信任,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D。故答案为C。
【规律方法】西方绥靖政策的直接后果
(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4)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5)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6)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更加有恃无恐,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解析】选B。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题干中的材料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所说的事件应当指的是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实施后,便利了德国法西斯“向西进军”,此后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占领了那里的军事工业,为德国随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准备。
5.【解析】选C。结合材料中时间“1938年9月21日”“小国投入虎口”信息,可知是慕尼黑阴谋,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阴谋的受害者不单单局限在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得手以后,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等很多地区。由此判断材料中的“我”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思想发生了一些动摇,但根本上仍推行绥靖政策。A、B叙述错误;C不符合题干要求。
8.【解析】选D。英、法、苏谈判的破裂,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这种结局有利于德国侵略计划的实施,也促使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从而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9.【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来看,丘吉尔担心的是德国与苏联在将来会走到一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丘吉尔的预言。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慕尼黑阴谋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实际中都起到了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作用。
11.【解题指南】本题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的预测切入,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美、英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本题密切联系当前国际关系的热点问题,以1938年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解析】第(1)题实际考查的是结论与史实的关系,史实的得出需要从苏、英、美三国的利益得失与政策调整来回答。第(2)题首先要对远东局势有大致的判断,然后分析苏、英、美三国的政策是否影响到远东局势。
答案:(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12.【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根据“这种损人利己的策略是苏联一贯奉行的民族利己主义政策”概括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的观点根据“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于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回答;第二问,材料一的评价从苏联一方进行评价,材料二从苏德双方来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第(2)题,结合苏德双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1)材料一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民族利己主义政策,企图祸水西引。
材料二的观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特殊背景下签订的,暂时有利于苏联,长远来看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和世界和平。
方法:全面、辩证、客观、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的备战赢得了时间;但丧失警惕,致使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侵略野心;推迟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