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选择题
1.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不值得为波兰而战”,同时又发表声明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 )
A.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消耗英国的国力
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波兰的独立会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
D.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3.阅读下列图片,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
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由此可见( )
A.该作家当年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
B.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
C.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德国地理教科书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进行修订
5.丘吉尔说:“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刻尔克撤退)而赢的。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是指
(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军队间的联系与合作
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力量
D.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6.1940年12月罗斯福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的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
7.观察右图中的漫画(欧洲桥的架设),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
A.进攻波兰
B.进攻北欧
C.进军法国
D.不列颠之战
8.观察漫画: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
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
C.英国屈服德国的原因
D.大国外交政策的后果
9.在世人眼里,英国人是比较严肃古板的。然而,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竟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 )
A.英国人唯利是图
B.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英国人士气高涨
D.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北非战场上的交战国军队有( )
①意大利军队
②德国法西斯军队
③英国军队
④美国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关史实给以上辩论作一个回答。
(3)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张伯伦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
材料二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
——丘吉尔首相在下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三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丘吉尔1940年6月4日给议会的报告
(1)概括材料一中张伯伦的主要政策,分析他持这种主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撤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有何转变?
(3)如何理解“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英国希望牺牲波兰换取对自己有利的处境,联系其绥靖政策可知,英国是希望德国在灭亡波兰后去进攻苏联。
【规律方法】“奇怪的战争”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因为利益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在此期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在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
2.【解析】选A。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B、C、D都发生在此事之后。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从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选项为C。
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从“德国作家”“法兰西战役”来判断,说明德国即将进攻法国,再结合“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等信息,可以判断B正确。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敦刻尔克撤退为日后防御与反攻保存了力量,但是这次撤退总的来说是被迫的军事行动。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符合“姑息纳粹”和1940年“彻底的投降”两个条件的国家只有法国。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希特勒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没有取得成功,这是开战以来德国的首次重大失败。
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漫画的能力。从漫画来看,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只剩下了帽子,这说明希特勒已经将上述各国解决,下一步正准备进攻英国。漫画的意思主要是说由于英法等大国实行绥靖政策才导致了西欧各国的沦陷,故选D。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表现了英国人面对德国的空袭毫不畏惧的精神,从侧面说明了英国人对战胜德国法西斯充满信心。
10.【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还没有卷入世界大战,在北非战场上只有意军、英军、德军,没有美国军队。
11.【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时间“1938年10月”及“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不抵抗路线”等关键信息不难得出答案;第二问提炼材料信息总结归纳即可。第(2)题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第(3)题既要注意英国态度变化又要注意张伯伦的基本立场并没有变化。
答案:(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不同: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
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
③对绥靖政策前途的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并没有像英法预计的那样在灭亡波兰后进攻苏联,而是将战争重心转到西线。法国沦陷后,又发动不列颠之战,英国为其绥靖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说明英国的态度较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变化,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强硬的表态,但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第二问还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第(3)题先要明白题目中“孕育着胜利”即为以后作战打下了基础,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再用史实证明。
答案:(1)政策:奉行了以牺牲小国利益,避免英国卷入战争,来保证英国利益的政策,即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主要原因:当时的英国还未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2)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转变:放弃绥靖政策。
(3)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在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中,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敦刻尔克撤回的远征军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