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8《台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8《台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8 07:4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台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2.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
3.问题导航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5.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
):
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
抒情年代》《情世诗文》
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盘》、《毛心》、《十八里营房》、《秋晕》、《樟树潭记》等。
②背景材料:
《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片小说。
请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凹凼(
)
门槛(
)
涎(
)水
撬(
)
筹(
)划
黏(
)
尴(
)尬(
)
2.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衢州人。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试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小组推选代表复述)
2、从造新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圈点勾画,小组交流)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4、既然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文章不就造新屋来详写,而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5、“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
二、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当堂检测】
1.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半个月的过年中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总结评价】
一、重点知识梳理(可选用表格、知识树、文字梳理等方式)
二、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学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
,他就憋住了不磕。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
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
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
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
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的含义是什么?
3.
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4.
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环节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