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9《老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9《老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8 07: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为理解主题做准备。
2.整理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积累词汇。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
3.问题导航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老王的?
(2)请你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5.资料链接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伛(
) 塌败(
)取缔(
)滞笨(

荒僻(

骷髅(
)(

愧怍(
)(

干校(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uàn(
)在

yì(


luó(

xiāng
qiàn(
)(

3.文学常识: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1.老王的境遇是怎样的?请从职业的角度、从生理缺陷的角度、从居住条件的角度。从家庭的角度分别概括。
2.文章写了“我”家和老王之间的哪几件事?
3.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具体说说老王是如何对待杨绛先生一家的?
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
二、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伛(

愧怍(

攥(
)紧
滞(
)笨
翳(

骷髅(

塌(
)败
惶(
)恐
2.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荒pì(

取dì(

愧zuò(

huáng(
)恐
zhì笨(

tā(
)败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落伍: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取缔: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
4.填空。(6分)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
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
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
____”,
二曰“_____
___”。
【总结评价】
一、重点知识梳理(可选用文字梳理等方式)
二、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主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一、精彩句段积累
二、阅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三段文字写了三件事,请归纳这三件事的内容(每条限10个字以内)
(1)第一件事:
(2)第二件事:
(3)第三件事:
2.“文化大革命”中,钱先生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为什么老王照样送钱先生看病?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取缔”是什么意思?当时为什么要“取缔”?
4.“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文章主题,体会善良的人性美。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3.问题导航。
(1)老王的“善”与“苦”具体表现在哪里。
(2)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一)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二)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老实”一词的不同含义。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1.本文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老王?(抢答)
2.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生动,请找出来赏析。(抢答)
3.课文结尾写到:“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组讨论)
4.杨绛的散文从容、大气、睿智、幽默,以散淡之笔叙旧忆人,读来如品尝一杯清淡却又余味无尽的好茶。试从文中举例并体味。(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
二、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当堂检测】
阅读课文(8-22段),回答下面问题
1.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和“老王直僵僵地站在在门框里”相比好在哪里?(2分)
2.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1)句好在哪里。(2分)
(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2)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这样写?
(2分)
4.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2分)
5.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总结评价】
一、精彩句段积累
二、重点知识梳理(可选用文字梳理等方式)
三、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主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一、精彩句段积累
二、完成《补充习题》9课
【积累与运用】和【感悟与思考】所有题目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A】。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B】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本文的线索是

2.第1段中有关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对刻画老人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语境,任选文中(A.)或(B.)处的加点词语加以品析。
4.文中两次出现“在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5.若将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好不好?请阐述理由。
6.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文中的“老人”、《老王》中的“老王”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着金子般的心灵。请结合本文与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
分数
环节
分数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