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体会《望岳》和《春望》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两首诗。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
3.问题导航
(1)你能否对照注释,翻译《望岳》《春望》这两首诗?
(2)《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春望》一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4.阅读批注,提出疑。(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5、资料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联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请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3.默写下列句子
(1)《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
。
(2)《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
(3)《春望》一诗中想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
4.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活动方式:学生自由朗读)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重点字词和句子,疏通全文。(活动方式:先独立思考、解释,不理解的地方小组交流)
3.请你从体裁、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望岳》和《春望》的不同。
4.《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活动方式:全班交流)
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当堂检测】
1.哪些诗句是诗人“望”岳之景?诗人对这些景象的所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4分)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方法指导: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4分)
3.《春望》一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总结评价】
一、重点知识梳理(可选用文字梳理等方式)
二、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主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①城(
)
②烽火(
)
③搔(
)
④浑(
)
⑵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
⑶首联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⑷颔联寄
于
,表达
之感,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⑸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⑹本诗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石壕吏》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3.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
3.问题导航
(1)《石壕吏》整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3)《石壕吏》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5.资料链接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公元759年),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形势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补充兵源,百姓苦不堪言。
请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老翁逾墙走 逾(
) (2)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3)如闻泣幽咽 咽(
) (4)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吏呼一何怒 一何:
(2)老翁逾墙走 逾:
走:
(3)急应河阳役 应:
(4)独与老翁别 别:
(三)默写下列句子
《石壕吏》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是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1.自由朗读后,全班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老妇的凄苦与官吏的骄横来。
2.请你把《石壕吏》改写一幕短剧。(想一想:①应该保留哪些内容?②应该加进哪些内容?③应该重点写什么?)
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当堂检测】
1.首句交代了什么内容,渲染了什么气氛?(2分)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让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是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会怎样对待这样的英雄家庭?(2分)
4.从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你联想到战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灾难了吗?(2分)
5.老妇自请应役是真心的吗?她为什么这样做?(4分)
6.结尾句有什么暗示作用?(2分)
【总结评价】
一、重点知识梳理(可选用文字梳理等方式)
二、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学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一、精彩句段积累
二、完成《补充习题》25课
【积累与运用】和【感悟与思考】所有题目
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暮投石壕村(
)
老头逾墙走(
)
妇啼一何苦(
)
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死者长已矣(
)
有孙母未去(
)
如闻泣幽咽(
)
2.全诗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一句话展开的,请你把这句话找出来。
3.老妇人“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5.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环节
分数
环节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