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6《三峡》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三峡》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8 08: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三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言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语言,体味作品意境
【课前预习】
【自主先学】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
3.问题导航。
重点词句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下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5.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②关于<水经注>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家长签字:
二、预习检测
1.加拼音或写汉字:
阙( )
湍(
) 涧(
) 曦(

啸(
) 巘(

溯(

漱(

嶂(
)襄(

奔(

属(

隐天Bì(
)日
沿sù(
)阻绝
乘奔yù(
)风
飞shù(
)其间
zhǔ(
)引凄异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
》,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是





的总称,
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朝代)
学家。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1.疏通文意(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翻译课文---课文朗读、重要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查漏补缺等)
2.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并且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齐读、轮读、背诵、分组讨论、抢答)
二、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总结评价】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8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


⑶沿溯阻绝(沿: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

)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

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2.译句:(4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4.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是
含义是
。(4分)
5.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4分)
6.《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什么特点?(4分)
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这使我们想到

这两句诗。(4分)
二、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学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2分)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2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2分)
4.这寓言叫什么?(1分)
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抓实文言基础学习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问题导航。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
二、预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


沿溯阻绝


自非亭午夜分


绝巘多生怪柏(

并自为其名


哀转久绝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佛印绝类弥勒


属引凄异


良多趣味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二)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2.素湍绿潭。
【自学互学】
一、自主先学
跟着作者游三峡:学生探讨文章写了什么景物,怎么写的,并借此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小组挑选代表进行导游解说)
二、交流展示
学生针对自主先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展示。
【质疑拓展】
1.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情况提问拓展
【当堂检测】
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                。(2分)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2分)
3.在第三段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2分)
4.本文布局巧妙而妥贴,它的特点是先大后    ,先   后   ,即先用粗线条勾画山川的形势,再用工笔描绘林峦的景色。每一段开头,都是先点出   或季节,中间是    描写,结尾以“我”的感觉来      之。(3分)
【总结评价】
一、重点知识梳理
二、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预习
自学互学
当堂检测
总分
得分
得分率
【练习巩固】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3.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4.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5.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
环节
分数
环节
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