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前两章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属于生物体的静态组成,“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是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第一节课时,是动态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过程。本章首先由第一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引出“化学反应”
“、酶”
和“ATP”,在此基础上,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几个主题。因此“化学反应”和“酶”在第一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生物体由静态进入动态的学习,本节课是关键,起到枢纽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二、第三章的基础上对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实验探究也有一定的基础,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已有所接触。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一般性的概念原理能自我理解并作出判断,因此在基本概念原理出示后,让学生自己运用概念作出判断,通过这种判断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酶的催化特点也是首先让学生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现象作出判断,得出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结论。本节课的学习环节更多地侧重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知识的形成。并通过讲练结合,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学业水平考试形势下的教学策略
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向高中生命科学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课时紧,一学年里要完成三册教材的学习,还得留出时间复习;知识覆盖面广,三册教材共10个章节,涉及物质、能量、信息等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涵盖代谢、遗传、信息传递及调节、内环境稳定及调节、微生物、现代工程技术等几大领域;学生不重视,因会考暂时还没有跟高考挂钩,学生在高考重压下,必避轻就重,对会考科目不够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必须重新考虑上课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动态,增加学生思维容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课的容量,另一方面通过精心备课,用提问形式引导学去生思考,通过动手探究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讲练结合,及时评价课堂效率,及时调整课堂节奏。
教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概念。
2、识别并能举例说明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
3、认识酶的概念和化学成分,理解酶的催化特点。
4、学会“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操作的有关技能,能合作完成有关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过程。
2、回顾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归纳酶的作用特点及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探索、发现、合作、分享的乐趣
2、关注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认识生命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科学的热情。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特点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2、难点:
酶的专一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出课题
PPT出示一组资料
了解人体细胞的更新速度
由人体自身的例子引入,吸引学生对自身的关心和兴趣。
新陈代谢概念
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引出新陈代谢概念
理解新陈代谢概念并学会判断
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区别
让学生阅读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其区别
理解化学反应类别及区别,对具体的例子能作出判断
难度不高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用例题去考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酶的概念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酶的来源,酶的功能,酶的成分。
学生从文字中体会酶的概念,回答老师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抓住问题的实质
酶催化作用的特性
简单介绍实验仪器及试剂,强调一些注意事项,由实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后动手实验操作
亲自参与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自己得出结论(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师展示“酶专一性”动画
学生理解酶专一性原理
使抽象思维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易于接受
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外界因素
由实验引出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
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曲线图
充分应用学生亲身参与的实验及现象去推导结论
酶的种类、命名、辅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理解,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内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难度不高,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练习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酶的应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练习
对本节课的反馈及评价
教学反思
1.有效处理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使课堂的逻辑性更强。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出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但教材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再说明酶的概念和成分,再由实验推断出酶高效性特性,这样编排形式逻辑性不强,学生有思维不畅的感觉。因此,备课时先将教材进行处理,将酶的概念和成分先讲授,在学生了解酶的基本知识后再去动手探究,由实验现象推断出酶高效性的结论。
2.学生实验探究与知识点落实的有效结合。按照以往,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是单独作为一节学生实验课进行授课的,学生在试验中往往为实验而实验,脱离了该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看到实验现象后就认为实验结束了,教师也往往离开知识点的教学而纯粹地去让完成实验了。本节课在授课中穿插进该实验,通过探究实验,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是为知识点服务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进了课堂教学,而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实验素养也在课堂探究中得到加强。
3.通过听课评课这种磨课形式,更加关注好课堂细节,使课更完整更流畅。本人也算是老教师了,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和教学策略上在集体备课中没有大的疑义,但在试讲中一些细节问题,备课组成员还是能指出一些,如教材处理后,实际的实验材料的呈现与教材不一致了,课堂出示的表格中未作修改;实验完成后教师以口头形式的提问,由于学生还处在实验的兴奋状态,并没有很好地听清楚问题,因此回答问题质量就打折,备课组建议以PPT形式呈现问题,以视觉形式刺激学生,学生对问题领会清楚了,问题的回答才会更有效。正式上课中,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课堂效果也更好。
4.本节课对学业水平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了有效的探究。本节课通过教材处理、学生活动以及课堂的及时反馈,大大提高课的容量,也加快了课的节奏,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体现,主要的知识点在课堂落实好,对学生的评价也在课堂中及时体现,尽量地减少课后的作业量和课后补救。
5.集体备课发挥力量。不管备课组成员中谁开课,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依靠集体的力量将问题一一解决,一个老师课堂中的闪光点可以集体借鉴,好的课堂模式可以在组里推广,哪怕是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对组里成员有提示作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此,本次“学术周”活动对开课者本人和组里成员以及学校的其他老师都很大的意义,在备课听课评课中学到很多,对教师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如果,开课的时间跨度再大些,不集中在两天时间里的话,听课的人数还会更多,该活动辐射面将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