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开始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
A.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B.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的内部矛盾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B.宣告冷战开始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
3.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 )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4.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
A.遏制理论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集团的建立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5.
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
A.批评了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6.某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
7.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8.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在(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9.《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10.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本质内涵是( )
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敦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并说明其社会性质。
(2)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哪些问题?
12.(2013·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
“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关于
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但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为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根据所学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两极格局,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
2.【解析】选C。材料引文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从而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材料认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了一个代价较低、在短期内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革命局面的计划。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免除了革命的威胁。故D正确。
【规律方法】概念型选择题的解法
题型特点: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解题技巧:解答概念型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1)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2)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4.【解析】选D。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的宣言书,由材料中“反共战争”可以看出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针对西欧经济的,可排除。
5.【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1946年,冷战还没全面开始,排除A。B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C表述错误。
6.【解析】选C。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A、B、D都与马歇尔计划不符。
7.【解析】选B。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的关键信息,分析与经济相关的选项。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选B;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与题干图文不符;D图文未体现。
9.【解析】选C。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由于核武器的威力,都不敢轻易动武,使世界维持半个多世纪整体上的稳定,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0.【解析】选D。这里的“东方”“西方”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1.【解析】第(1)题中的“国家和地区”应依据材料一中“苏联的势力范围”等信息进行思考,“社会性质”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题中的“政策”可依据材料二中“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等信息进行判断;第(3)题中的“措施”需要结合苏联采取的对抗性措施进行回答,“问题”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国家和地区:苏联和东欧各国。
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国家。
(2)政策: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3)措施:苏联与东欧七国缔结互助条约,成立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意味的问题: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12.【解析】第(1)题从材料“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概括得出;第(2)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峙格局造成的两方面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世界人民的要求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等。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一方面互相争夺,危机不断;另一方面又竭力避免直接碰撞,避免了战争的发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有利于抑制战争的爆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