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授课课题
《饮酒》
版本出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②朗读、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
②通过诵读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情感与价值:①领略田园生活的惬意;
②感悟诗人热爱田园,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①朗读、背诵全诗;
②通过诵读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充分利用诵读,克服课堂统一施教与因材施教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221”和谐课堂。
教学准备
事先分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一、导入
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却又鄙弃官场的污浊黑暗,最终选择了归隐,被尊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热爱淳朴的田园生活,亲自参加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成为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他怀着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描写田园风光、讴歌农村生活,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派”……
他是谁呢?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去体会那田园牧歌的生活场景,去领略陶渊明笔下的恬淡宁静。
在本节心灵驿站中,我们将会有哪些收获呢?
二、展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②朗读、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
②通过诵读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情感与价值:①领略田园生活的惬意;
②感悟诗人热爱田园,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三、品读
1、自读,熟悉文本。
2、听读,读准字音。
3、看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通过这两个小组展示,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是否有更进一层呢?下面请同学们)
4、自由读,读出作者的思想
(生读,教师巡视)
指名诵读
教师点评同学们读的情况,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除了读他的作品外,“知人论世”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5、品读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教师预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生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这是“忘世之境”。“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生二:
我喜欢“心远地自偏”,“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这一句,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陶渊明正是做到了这,所以能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一: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生二:
我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有的地方写作“悠然望南山”,我认为“望”字不好,“望”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注视,而“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更加切合诗歌悠闲恬适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所说“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正是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喜欢这两句,因为它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正如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也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里,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出作者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教师巡视,释疑解惑。
6、美读,读出节凑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下面大家根据提示,来共同的)
7、齐读,读出享受
8、赏读
(欣赏音乐书法《饮酒》)
9、背诵读,比赛
生上台展示
10、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
生一: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生二: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生三:
这首诗歌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我特别欣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四、检测反馈,课堂把关
201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这首诗通过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无比热爱。
课代表总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展示课题
展示教学目标
齐读
师:板书课题
多媒体同步
一组展示注释,一组展示翻译。
生展示:
陶渊明生平
对陶渊明的评论
【自主探究】
生:独立研读
师:巡视
板书设计
主 板 书
副 板 书
饮 酒
陶渊明
记结庐之事
心远 写田园之景 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抒隐居之情
教学后记
课件19张PPT。隐逸诗人之宗第一个劳动实践者田园诗派饮 酒(其五)
[东晋] 陶渊明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
◆ 朗读、背诵全诗。
◆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一、自读, 熟悉文本。
二、听读, 读准字音。三、看读,疏通文意。
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四、自由读,知人论世读出作者思想。
知人论世——陶渊明五、品读,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六、美读,读出节凑。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七、齐读,读出享受。八、赏读,进入意境。
九、背诵比赛。十、你想说些什么?十一、 检测反馈。十一、 检测反馈。
2010年河南中考: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十一、 检测反馈。
2010年河南中考: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
十二: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