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结束
一、选择题
1.从“尼克松主义”到“里根主义”说明( )
A.美国的对外政策已拖垮苏联
B.美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C.从放弃世界霸权到重新争霸
D.美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赶上苏联
2.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和平演变”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实现“和平演变”,美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展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
②发动对第三世界的战争
③资助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组织
④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983年,美国提出高科技军备竞赛的“星球大战计划”(右图),其本质说明了( )
A.欧洲盟国的安全需要高科技军事力量
B.世界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战争阶段
C.美国通过高科技军备竞赛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D.目的是与苏联高科技军备竞赛从经济上拖垮苏联
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B.美苏“中导条约”的签订
C.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D.美苏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5.“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美国的这一份备忘录( )
①说明里根政府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
②严重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
③说明里根政府创造了冷战的新手段
④说明美苏的冷战气氛有所缓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7.有关下列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B.“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D.“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8.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美苏争霸与苏联解体
B.1989年东欧剧变
C.1990年两德走向统一
D.“日不落帝国”建立
9.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还有许多人没有摒弃冷战思维,如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冷战思维最本质的特点是( )
A.意识形态的对抗
B.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C.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D.依靠军事组织维护各自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一份题为《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
材料二 “星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衡。……美国的“星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摆脱困境……实践证明,“星战”计划技术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好转。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
(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背景。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之音”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称:“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报》1982年5、6月合刊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实质”深刻的、概念上的重新评估。……在这种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苏联能够单方面地迅速结束冷战这个似乎已经固化的冲突。
——亚历山大·温特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美国的意图和主要手段。
(2)材料二是怎样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
(3)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尼克松主义”是在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形势下提出的,强调的是均势外交、战略防御。“里根主义”是在美国获得持续发展、苏联实力下降的形势下提出的,美国采取步步进逼的政策,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故选B。
2.【解析】选C。②的叙述不符合“和平演变”内涵,故排除含②的A、B、D,正确选项为C。
3.【解析】选D。美国企图通过“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拖入高科技的军备竞赛,从而从经济上拖垮苏联。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拉大,在这种形势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故选A。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这份备忘录体现了美国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进而瓦解苏联阵营,④明显错误,①②③在题干中都有体现,故选B。
6.【解析】选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趋势加强,世界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
【规律方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
(1)都是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2)都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政策有关。
(3)都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7.【解析】选D。柏林墙于1989年11月被拆毁,故D说法不正确。
8.【解析】选A。“……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符合美苏争霸,战后美国和苏联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霸权,故出现了争霸局面,而苏联为争霸被卷入军备竞赛正是它解体的重要原因。
9.【解析】选A。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
10.【解析】第(1)题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3)题从美苏争霸的角度概括出“星球大战”计划对美国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苏联的严重影响;第(4)题结合时间“1981年”,联系美苏争霸第三个阶段的特点概括出当时的历史背景。
答案:(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3)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战略,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2)题注意阅读材料进行概括。第(3)题要着重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析。
答案:(1)意图:美国想尽办法诋毁苏联;扰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秩序。手段:和平演变。
(2)是对美苏关系的重新认识,是苏联结束冷战的理论依据。
(3)联系:材料一的和平演变是材料二新思维的思想来源;材料二是对材料一意图的体现。共同点:都着重在意识形态上入手。(言之有理即可)
(2013·保定模拟)“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主要理由不包括( )
A.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B.全球化走进社会主义阵营,世界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C.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的时代基本结束
D.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解析】选C。1989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A正确。世界由原来的“半球化”进入真正的全球化时代,B正确。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面崩溃,D正确。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抗的时代并未结束,目前世界上还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