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8 18: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极格局的结束
一、选择题
1.198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战略上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B.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C.带动美国经济发展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解析】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目的在于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答案】  A
2.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在对外政策上,其“新思维”主张(  )
①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利益
③不同社会制度难于共存 ④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基于此,他对美国采取了“缓和”战略。
【答案】  C
3.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之音”电台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说:“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丑化苏联
    
B.和平演变
C.遏制社会主义
D.稳定资本主义
【解析】 制造苏联“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煽动“民族主义的火焰”,是为了配合美国政府的“和平演变”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答案】  B
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由“西方的援助”“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当时应处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答案】  C
5.(2013·西安高二检测)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应该是:见山不是山,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即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而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  C
6.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图一         图二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7.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影响是(  )
①局部战争冲突不断,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②美苏势力相当,使世界局势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③美苏的军备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科技的发展
④军费开支庞大,消耗了大量社会财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A
8.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出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解析】 材料中“反共论调失声”“政治目的的需要”等信息表明作者依然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其余三项中“确认”“束手无策”和“放弃”的表述均与题目材料表达的本意相悖,也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3·聊城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全长166千米,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中“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及教材中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冷战等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德国和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  (1)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霸权激烈;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
(2)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的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在亚洲“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表明,苏联对美国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关系及其影响。第(1)问依据美国在亚洲发动“热战”的史实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将冷战的根源归结到苏联单方面,这显然是错误的。第(3)问和第(4)问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美国先后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共、反苏。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斯大林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
(4)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