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习题(含答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5.4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习题(含答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8 19:0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选择题
1.有一场战争被称为大漠闪电战,也被称为“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有关这次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埃及在苏联支持下首先打响第一枪
B.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有力支持
C.这场战争持续6天即告结束
D.阿拉伯国家遭到惨败
2.主要大国纷纷涌入中东地区,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不安,它们参与争斗的出发点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B.保护犹太人的安全
C.实施战略控制
D.同情阿拉伯人
3.20世纪50年代,阿拉伯人的传奇人物阿拉法特组织加沙的巴勒斯坦青年成立了“法塔赫”,该组织的斗争目标是(  )
A.将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地区
B.在巴勒斯坦建立强大的伊斯兰国家
C.建立尊重信仰和消除种族歧视的国家
D.维护阿拉伯地区的石油资源
4.阿拉伯国家发现自己有了和西方对抗的有力武器,并以此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是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  )
A.第一次中东战争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六日战争”
D.“十月战争”
5.下列各项中,正确反映了“欧共体”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共同点的是
(  )
A.均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
B.是区域性的经济、政治集团
C.曾有效遏制了一些大国的经济渗透
D.探索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
6.观察右图,人类历史越过战争的废墟继续前进。通过前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的最主要“收获”是逐渐认识到(  )
A.阿以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才得以解决
B.阿以矛盾需要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
C.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外来干预
D.解决阿以矛盾必须排除恐怖主义威胁
7.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国际大环境走向缓和,阿以问题也出现了新的曙光。促使和平希望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A.联合国的调解
B.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斗争
C.美国的推动
D.当地居民对战争的厌恶
8.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9.199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该宣言对以色列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  )
A.有利于改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B.使犹太人定居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C.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D.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了承认
10.萨达特墓碑上的铭文:“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下列各项中,能反映萨达特总统是“和平的英雄”的是(  )
A.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B.发表“贝尔福宣言”
C.执行《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D.签署“戴维营协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那场战争也是阿方的偷袭引起的:在这个以色列最神圣的节日(1973年10月6日的赎罪日),埃及军队暗渡苏伊士运河发动奇袭。以军在埃军出人意料的凶猛攻势前节节败退,但很快又以主动进攻反败为胜。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陡然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逃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东战争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3年战争”产生的影响。
12.(2013·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以巴之间、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问题,最终实现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和平共处。中国希望以巴尽快恢复谈判,恢复中东和平进程,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解决中东问题。……在中东问题上,国际社会的参与十分重要。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国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国际努力,也愿意为此作出贡献。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阐述中方关于
中东问题五点主张(2003年5月)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以冲突的历史原因。材料中“土地换和平”的内容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为何派特使斡旋中东和平问题。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这次战争是指“六日战争”,这次战争的首先发起者是以色列,故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大国的介入使中东问题更加复杂化,它们的参与是为了扩充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尤其是战略需要,因为中东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而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故选C。
3.【解析】选C。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是抗击以色列的主要民间力量,也是阿拉伯人的核心组织。该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巴勒斯坦国家的建立,主张建立尊重宗教信仰和消除种族歧视的国家。
4.【解析】选D。在“十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它们以石油作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故正确选项为D。
5.【解析】选C。欧共体在1967年成立,通过西欧经济一体化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有效地抵制了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石油武器”的运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功地抵制了大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据此排除A、B,C是正确答案。D与题意无关。
6.【解析】选B。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反而给双方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而且会给第三国造成可乘之机,只有通过和谈才能真正实现问题的解决。
7.【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于长期的战争,给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停止战争,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8.【解析】选A。以土地换和平是阿以谈判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自1967年以来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的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
9.【解析】选D。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阿拉伯人的承认,该宣言的签署,表明巴解组织承认了以色列的合法性,故正确选项为D。
10.【解析】选D。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在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双方的和解。
11.【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阿以之间领土争端、宗教冲突及大国插手等方面回答;第(2)题,在回答时要注意时间提示“1973年”。
答案:(1)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阿以的宗教冲突;西方大国的插手。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引发了“石油危机”;阿以双方认识到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第(1)题的答案;第(2)题,据材料信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和中国的外交宗旨、外交原则以及中国政府关心巴以人民的生存状态等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历史原因:罗马、阿拉伯等帝国先后统治这一地区,主体民族、宗教信仰多次变更;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各大国纷纷插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该地区的政策反复无常,允诺阿拉伯人建国后又允许犹太人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制定巴以分治方案,阿拉伯人要让出大片土地给犹太人,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的主权要求是巴以冲突的关键原因。
内容: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土地,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各国的和平。
(2)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影响世界和平,影响以色列、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违背中国政府奉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宗旨;中国政府愿意为解决巴以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规律方法】主观题的规范化解答
(1)书写要规范:认真书写,保证阅卷老师能够看清内容,杜绝潦草。
(2)序号化、提示化、段落化:考试时大家担心答不到得分点上,所以写了大量的文字,多答可以但要注意几点:一是不能影响审题和分析题目,二是不能造成卷面极乱,“淹没了”关键信息,三是我们所提倡的是“得分点”要多但不是在每个点后面补充大量的解释性文字。为确保卷面,提倡做到此“三化”。
(3)语言表述学科化、准确化:高考阅卷采用“按点得分”原则,即按相关得分点给分,所以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应用相关学科语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