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导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导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8 19: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导学案
【知识梳理】
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主题:40、50年代的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一个高潮
1.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一个高潮大事件:
①第1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时间地点1949,巴黎和布拉格
——呼吁和平合作;要求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中国派代表徐悲鸿参加了1949年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②第2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时间地点:1950,华沙
——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和平共处”原则。
③《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1955年
——指出核战争的危险;倡导和平解决争端。
2.世界和平运动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①原因:二战劫难的影响;核武器阴影的笼罩;
美苏“冷战”加剧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②影响:推动了50年代的和平运动;推动科学家投身运动。
二、60、7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
——主题: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二次高潮,中心在美国
1.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二次高潮大事件:
①由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抵制征兵,反对侵略战争开始
②多种多样的反战形式——游行示威、拒缴战争税,召开宣讲会,极端自焚等
③特点——阶层多,时间长,规模大
2.世界和平运动第二次高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①原因: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并使战争不断升级
②影响:与当时的黑人民权等运动相结合,构成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浪潮;运动波及到欧亚大洋洲等地
三、8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主题:世界和平运动形成战后第三次高潮,由欧洲兴起并迅速波及整个世界
1.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大事件:
①“1983年的炎热秋天”:欧洲上千万人的反核和平运动
②运动核心内容——反对美苏的核军备竞赛、要求裁军,强调欧洲建立“无核区”
2.世界和平运动第三次高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①原因:北约准备在西欧部署美国中程导弹以对抗苏联
②影响:运动波及到世界各地;推动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确立“国际和平年”;(补充人教)联合国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纪念国际和平日。
四、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意义)
1.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遍及各大洲,具有全球性;
③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2.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作用(意义):
①对制止战争、对限制军备竞赛、对裁军起了积极作用;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制定;
③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延伸】20世纪下半期,世界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归纳:
1、二战劫难使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2、核武器阴影的笼罩,严重威胁人类文明;
3、美苏“冷战”加剧,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及军备竞赛的升级,造成世界不安宁;
4、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的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5、众多文化名人的推动,如罗素和爱因斯坦;
6、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的增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