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选择题
1.1894年6月孙中山将《上李鸿章书》递交到了当时李鸿章的得意幕僚盛宣怀手中。上书的内容为:(1)人尽其才,兴办新式教育。(2)地尽其利,这条是重中之重。(3)物尽其能。(4)货能畅其流。(5)启用新式人才。(6)发展国防、军事。可见,孙中山要( )
A.革新中国政治
B.推翻清朝统治
C.同列强保持友好
D.推翻列强在华势力
【解析】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政治家,李鸿章是清朝重臣。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希望借助其权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答案】 A
2.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其阶级属性可排除A、B、D三项。材料中章太炎认为三民主义的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均未把欧美帝国主义作为主要对象是一大不足。
【答案】 C
3.右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此人最有可能依据的史实是( )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D.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解析】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根据题干中的内容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
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在案。”该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有( )
①成立同盟会 ②创立中华民国 ③结束专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④以民主共和政体取代帝制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需把材料信息与教材所学结合起来进行选择。材料提到孙中山的活动有“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②④在选择之列。①是孙中山的活动,但材料中未涉及,③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影响,所以①③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故选B项。
【答案】 B
5.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
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
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第二次合作
D.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所做的贡献。A项中“不妥协”是错误的,C项中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中领导北伐战争的是蒋介石,故排除A、C、D三项。孙中山一生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故B项正确。
【答案】 B
6.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都是讨伐袁世凯,但结果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
【解析】 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相比,最大不同点是群众基础广泛,有革命党、立宪派、军阀势力等,而二次革命是革命党人孤军奋战。正因为如此,二次革命失败了,而护国运动胜利了。
【答案】 C
7.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应该怎样回答他
(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倾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 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改组国民党。经过苏俄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答案】 D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主题。”最能代表孙中山两度掌握时代主题的革命活动分别是( )
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国共合作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开辟独立发展道路,孙中山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20世纪初期,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孙中山顺应这一趋势,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所以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学说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
【解析】 第(1)问的“特点”,紧紧把握住材料一中“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第二小问要结合孙中山为缔造和维护民主共和做出的一些努力。第(2)问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认识的深入角度入手分析。第(3)问从新中国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角度考虑。
【答案】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说明: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④倡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领导“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答出两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答“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质的差别:前者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1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今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百度百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这在当时有何意义?
【解析】 第(1)问在设问中给出了两个答题方向:一个是“结合材料一”,一个是“结合所学知识”,但材料一只起一个引子的作用,因此答题的主要方向是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出发,组织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但要注意提炼;第二小问从“1940年”的时代背景出发,考虑其实际意义。
【答案】 (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