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3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习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8 20: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中学时代的列宁就产生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主要是受(  )
A.启蒙思想的影响
B.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C.巴黎公社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解析】 列宁在中学时代最早接触到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著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民主主义思想对列宁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 B
2.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于(  )
A.1898年       
B.1903年
C.1917年
D.1913年
【解析】 1903年夏,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布尔什维主义就此产生,这样,俄国出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答案】 B
3.俄国二月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两个并存的政权
C.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答案】 A
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以及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等一系列目标,却没有直接提出建立公有制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由此可见(  )
①夺取政权是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②列宁抓住了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③实行公有制不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④革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已经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①由“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即可确定;土地、面包、和平是当时俄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列宁提出的目标即围绕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争取群众的支持,②正确;③错误,这时俄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公有制还未提上日程,但不等于没有这样的目标。《四月提纲》只是指导革命转变,它提出的时候还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还未实现。
【答案】 C
5.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
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0年,此时处于苏俄三年内战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6.20世纪20年代,瞿秋白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他与朋友们狂欢了一整天,当晚,他兴奋地记录了当天的热闹气氛:“啊呀,恭喜恭喜,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你们正忙着做菜呢,我来帮你。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瞿秋白感慨地说:“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导致“热闹气氛”出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改革集体农庄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肉是市场上买的”“二三月间……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等,由此可知相关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答案】 B
7.下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
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解析】 注意材料中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是增长的趋势,时间是1922年和1925年,这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的情况。
【答案】 B
8.列宁晚年强调,要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  )
A.长久地坚持新经济政策
B.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和电力工业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人才
【解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大机器工业和电力工业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是提高国防的重要保障。新经济政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培养各方面的技术人才都是为大工业生产创造条件。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这些革命者将破坏亲协约国的临时政府。他们的推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尤其引起争论的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材料二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向这一政策挑战,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时,许多人准备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战斗,以便摆脱临时政府,因为临时政府阻碍人们获得极为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正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列宁提出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解析】 本题通过史料来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背景和决策的认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破坏亲协约国的临时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第(2)问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可结合十月革命的结果来解答。
【答案】 (1)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对内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对外面临着一战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继续的情况下,列宁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似乎是荒谬的,但实质是列宁根据临时政府只要继续参加一战,就会激起人民群众反对而提出的正确主张。
(3)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们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实践证明了列宁的主张是合理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在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
材料二 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又是怎么解决的?其政治影响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看农民反对余粮征集制。第(2)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苏维埃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
解决: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政治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