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
2、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3、赏析诗歌的写法。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与翻译的能力,这节课着力于朗诵与赏析,力求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赏析诗歌的写法;
4教学过程
导入: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板书:行路难 李白)
知识梳理:
1、了解诗歌大意;
2、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3、赏析诗歌的写法;
【读诗入其境 】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谁再来试一试呢?(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呢?老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教师范读配乐。你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了怎样的感情呢?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译诗知其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说一说诗的大意,更好地体会他的情感。
译文: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师:请第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第4组展示
师:哪个小组有补充。
生纠错、补充。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读出了诗味,译出了诗意,那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品诗悟其情】
1、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变化? (提示: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一开始是……说不出来。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了这首诗。现在,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生3:应当是特别忧愁、苦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板书:苦闷。)师:好,感觉出来了。那接下来呢?生4:接下来写作者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却被大雪封住了。这应当充满着无奈。师:感觉越来越好。其他同学愿意接着说吗?生5:我觉得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板书:希望)生6:接下来又感到道路崎岖,不知道身在何处,迷惘无措。(板书:茫然。)生7:最后,他很自信,认为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伟大的抱负。(板书:自信。)
(师完善板书成帆状,“苦闷”、“茫然”船身,“希望”、“自信”在帆面。)师: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提示:自由朗读整诗,小组合作,可加入感叹词、余音、动作等,更好地抒发感情) 小组展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自信。
追问: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过渡语:我们看到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艰难前行却自信微笑的李白。让我们再次走近他的《行路难》,去感受他其中的魅力。
【鉴诗知其妙】
1、这首诗的诗眼是“行路难”,那么“行路难”都有哪些含义呢?
既指跋涉艰难 又指人生艰行
2、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实吗?诗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想象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和攀登太行山的情景,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3、作者在诗中为何要提到伊尹、姜尚的故事?
用典。虽然世路艰难,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提到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是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这是用典,是指用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来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
过渡语:读诗如读人,结合诗句说说你眼中的李白。
【论诗知其人】
结合诗句说说你眼中的李白。(提示: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___的李白”来说。)
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生2: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生3: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李白“赐金放还”后又经历了什么----出示李白经历
李白的个人简历:
25岁前 蜀中学习 仗剑任性
课件13张PPT。游山西村陆 游知识梳理1、准确背诵全诗。
2、理解诗意并能把握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赞美了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表达诗人热爱农村的感情。)
3、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
陆游 (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作者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首诗作于次年春。写作背景朗读小比赛1、正确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
3、读出感情。
4、做好纠错、点评。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húntúnguānzhǔkòu 【自主学习一】
诗意理解(3分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古诗散译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
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
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门。【自主学习二】 4分钟
1、 全诗紧扣哪个字,按什么顺序来写?
2、概括出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3、这首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 1、 全诗紧扣哪个字,按什么顺序来写?
游 时间顺序2、概括出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1)村民热心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3、这首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农村生活和对农村生活留恋的情感【自主学习三】
1、 分析首联“足”字好在哪?
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方法:从内容、写法、炼字、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
先自学3分钟
再合作2分钟1、 分析首联“足”字好在哪?
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2、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名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
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写出了路疑
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
理,常用以比喻绝路逢生。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成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