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5.4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8 20:4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一、选择题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故而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答案】 D
2.毛泽东一生可以说著作无数,其中也包括很多海外版。在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对毛泽东著作部分内容作了简介。这本书不会包括(  )
A.有关湖南农民运动情况
B.有关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C.有关湘赣边区的情况
D.有关遵义会议的情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抓住“1928年”这一关键信息,A、B、C三项均发生于1927~1928年,而D项发生于1935年,故选D项。
【答案】 D
3.下列毛泽东的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新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是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两部重要著作。本题答案为A项。
【答案】 A
4.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征途中,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遭到反对和排挤
B.“左”倾错误领导直接导致红军反“围剿”失败
C.毛泽东力挽狂澜,并指挥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D.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析】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反对、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B项正确,A项不正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担负重任,指挥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力挽狂澜,C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D项正确。综合判断,答案为A项。
【答案】 A
5.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是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记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①②符合,③④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6.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手抄本的封皮上赫然写着: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落款是: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它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如何坚持抗战
B.决定实行土地改革
C.建立何种国体政体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45年,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渝市)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商谈和平建国问题。
【答案】 C
7.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历史背景。所以应选C项。
【答案】 C
8.1958年5月,毛泽东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为了实现“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  )
①“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大炼钢铁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关键是“1958年”和“后来者居上”。①②都是在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指导下于1958年发动的,③是“大跃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
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中共党史研究室
材料二 毛泽东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他的“虎气”表现在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豪气,不怕鬼、不信邪、敢作敢为的勇气,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犟气。他的“猴气”表现在机警过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灵活性,洒脱机趣、诙谐乐观的幽默感。
——程林辉《“虎气”与“猴气”:毛泽东的性格特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惨重的原因有哪些?
(2)说明长征的胜利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3)举例说明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的个性特征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
【解析】 本题从毛泽东的个性特征角度分析伟大历史人物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第(1)问的第一小问比较简单,根据教材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则应结合主客观因素,从敌人、红军指挥、自然环境等角度分析。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史实来论证伟大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强调毛泽东在长征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灵活的指挥,带领红军走出困境。第(3)问有了特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应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的政策转变来阐释其个性特征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答案】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
(2)长征是在毛泽东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心和灵活多变的作战方针的指挥下取得胜利的,这恰好是毛泽东“虎气”与“猴气”相结合的体现。
(3)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果断地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在农村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从而给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部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昌起义、北伐主战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均在这里,中部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示范区。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前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谈到中部崛起时说:实现中部崛起要加快发展,但是要科学地发展,和谐地发展。
材料二 1958年大炼钢铁时炼钢大军建立的土高炉群。
材料三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
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造性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对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什么启示?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和谐的表现?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学生稍微熟悉书本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1)问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第(2)问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可从材料中找出中心要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具体内容。
【答案】 (1)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奋起抗争,召开八七会议,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启示:①创新是生存发展的关键。②创新要将实事求是与大胆突破相结合。
(2)①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高指标,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全民大炼钢铁,毁林烧山,破坏了生态环境。②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