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5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8 20: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目的(即我军第二年的作战基本任务是把战场引向占区,改变战略态势),再理解各选项的含义做出判断。
答案 D
2.“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邓小平的最大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A、C、D三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都不全面。故选B。
答案 B
3.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  )。
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解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该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答案 C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主要是由于
(  )。
A.管理机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析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全面地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其重要表现就是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 B
5.“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  )。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
解析 材料中讲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答案 C
6.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的体系的标志是
(  )。
A.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C.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解析 1992年秋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答案 D
7.下图是一张著名的照片,是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节那天的游行队伍里的一个场景。人群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实质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  )。
A.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B.希望“文革”早日结束
C.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拥护
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信心
解析 1984年“文革”已经结束,早已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因此可排除A、B。C项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要求。
答案 D
8.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宣言书的是
(  )。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②中共十二大报告 ③南方谈话 ④《论十大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①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③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故选C。
答案 C
9.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解析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是中国的国情,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解答了。
答案 B
能力提升(14分)
10.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至今已整整十六年。他见证了中国20世纪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并参与和创造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二 1997年2月19日距香港回归日只剩131天。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日早上悲痛地表示,对“一国两制”概念的创造者无法亲眼目睹香港回归,感到十分难过及悲痛。
材料三 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顺利完成新老干部交替是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措施,新老交替的关键是要解决老同志占着位子的问题,而相当多的老干部又不愿交班。1989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1990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三老“半退”、四老“全退”的带动下,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又有一批老干部退出第一线的领导岗位,增选为中顾委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一批年轻干部走上了一线领导岗位。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十年途程》
材料四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是好猫。……”
(1)根据材料一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辞职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何重大促进作用?(4分)
(4)材料四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是好猫”,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2分)
解析 第(1)问,应围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思考;第(2)问,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全面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历史意义;第(3)问,要结合材料指出干部年轻化的作用;第(4)问,要归纳出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答案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3)结束了中国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干部的年轻化,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长治久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