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饮酒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8 18: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陶渊明《饮 酒》教学目标:1、比较两首诗的不同思想感情,理解不同气质诗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2、感受并欣赏两诗的艺术特色,理解诗词写景与议论的特点;
3、能有感情的背诵和准确默写两首诗。
1、欣赏两首作品的艺术性;
2、体会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及在作品中的表现。
3、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教学重点、难点:1、《桃花源记》 (散文)
2、《五柳先生传》 (传记)
3、《归园田居》 (田园诗)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赏 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诗人高尚情致)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总结全篇)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探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层次划分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练习: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二、选择题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