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下注解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1.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感受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人生态度及志趣。教学重难点第1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27 短文两篇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激情导入 【课题解析】
《答谢中书书》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曾任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是“书信”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题目可见本文是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概括性强。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生平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自主预习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代表作品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生字注音
弘(hónɡ) 颓(tuí) 藻(zǎo) 荇(xìnɡ)自主预习?一词多义自主预习?一词多义自主预习?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崩塌”)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想到”;今义“惦记”)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答谢中书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指导背诵。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句: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5)句写景:四季常景,晓夕之景。
尾句:总括全文—欲界之仙都。自主预习合作探究1.第2句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来观察的?观察顺序怎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这句描写了山和水,并突出了山高、水清的特点。先仰视后俯视,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3~4)句写的什么内容?采用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写了石壁、林、竹的景色,突出他们色彩美,按时间顺序(四季)来写的。合作探究3.(5~6)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了晨昏景色变化。
4.本文写了三种美的交替出现,构成了哪三种意境之美。
【交流点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和晨昏变化之美。
5.“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交流点拨】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合作探究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想想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交流点拨】“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认为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让我们也做一个爱山、爱水、爱生活的人吧。尝试完成
《随堂1+1》“当堂强化”作业。反馈训练板书设计第2课时27 短文两篇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激情导入 山水风云皆如画,林木花鸟总关情。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三峡的高峰幽谷,可以令人壮怀激烈;小石潭的碧水清流也可使人忧思绵绵。同样面对月色入户,苏轼又有着怎样的情怀?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主预习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学生听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描绘了月下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心境。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的心境如何?
【交流点拨】“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及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合作探究(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月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失意的落寞。为什么寻张怀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合作探究(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自我排遣的旷达。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被贬,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故有被贬的悲凉。
“闲”字包含着作者的几多感慨,有被贬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合作探究(5)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合作探究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之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高手,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合作探究(2)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写景的句子。)
【交流点拨】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入水。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正印证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的一生相较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是在他失意之时他有自我排遣的积极乐观,所以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该好好地学学苏轼。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深入生活,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迁移拓展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课堂小结 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