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重难点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
学习《望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激情导入 【课题解析】
《望岳》中,“望”是远远地看;“岳”,原指山,本文特指泰山。题目点明写作对象和内容。
《春望》题意为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
《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篇。“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人物。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品 《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自主预习?一词多义 自主预习?词类活用
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
感时花溅泪(使动用法,“使……飞溅”。)
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使……惊”。)
听妇前致词(名词作动词,“上前”“走上前”。)
有吏夜捉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望岳》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春望》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石壕吏》朗读《望岳》给这首诗分层:
【交流点拨】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自主预习合作探究1.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
【交流点拨】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合作探究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怎样形象?
【交流点拨】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什么愿望?
【交流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迁移拓展 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和抱负?
【交流点拨】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我们对杜甫有了新的认识。课堂小结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板书设计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
学习《春望》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激情导入 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自主预习朗读课文给《春望》分二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合作探究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合作探究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合作探究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相信远方的凄惨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交流点拨】《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迁移拓展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课堂小结 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第3课时
学习《石壕吏》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激情导入 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交流点拨】开端(1):致词的由来烘托气氛。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展示悲剧。结局(4):致词结果,暗示老妇被捉。自主预习 1.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交流点拨】本诗写了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交流点拨】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交流点拨】凶暴、蛮横、不可一世。合作探究4.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悲愤沉郁。
5.复述课文内容。
【交流点拨】根据课文内容来复述,也可加点自己的话。合作探究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交流点拨】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对老妇人则用明写。但是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迁移拓展 同学们,战乱将人民带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均给人民带来一定的危害。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课堂小结 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