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5.1透镜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5.1透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2-09 11: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5.1透镜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重点:探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难点:从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将行为动词用双色笔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归纳总结:理解发散光线和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关键点(易错点):由于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的概念区分不清,误认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经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一束发散光线。其实,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指与原来光的传播范围相比发散了一些,但仍可能是会聚光线。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绝非讹传。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把冰块制成中间厚、周边薄的圆饼,正对着太阳,把易燃的艾草放在太阳光的会聚点上,便能将其点燃。(如右图所示)
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结合材料说说这个观点正确吗。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90~9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是一些透镜的截面图,在这些透镜中,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包括凸透镜,它们是A、D,其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包括B、C、E,它们是凹透镜,其共同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
,(第1题图))   ,(第2题图))
2.透镜镜片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图所示,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在这个直线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叫做光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线,其传播的方向不变。
自主阅读教材P91~9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如图,使用两支激光灯,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向凸透镜照射,发现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将会聚。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使用两支激光灯,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向凹透镜照射,发现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将发散。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5.(多选)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BD )
自主阅读教材P9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有实(选填“虚”或“实”)焦点,凹透镜有虚(选填“虚”或“实”)焦点。
7.如图所示是太阳光经过虚框内某光学组件后将纸烧焦的现象,由此可知该组件是凸透镜,最先烧焦的这一点一定在它的焦点处,该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桌面上,里边充满烟雾,用手电筒通过杯底自上而下照射,调节手电筒的聚光圈,使通过烟雾的光成粗细均匀的柱形光束(如图甲所示)。
(1)烧杯内充以烟雾,是利用了烟尘微粒对光的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径迹。
(2)烧杯底上放一个凸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
作用。
(3)烧杯底上放一个凹透镜,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丙所示,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
作用。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