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hè)
仰之弥高(ní)
群蚁排衙(yá)
B.典籍(jí)
目不窥园(kūi)
一反既往(jì)
C.卓越(zhuó)
气冲斗牛(dǒu)
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
沥尽心血(lì)
漂白四壁(piāo)
2.根据解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1)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很不一样),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___________(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沥尽心血。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5.①②两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6.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7.课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1)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这部分中的“说”和“做”揭示了闻先生的什么精神。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9~12题。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
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20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9.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0.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5字)。
(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宪草”:____________“草宪”:____________
12.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20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13.仿照画线句子,结合闻一多的事例,再写一句,要求所写句子与前两句形成排比,且句式相近(字数不要求一致)。
带着信念出发吧!因为有了信念,科学家邓稼先以身许国,在大漠深处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因为有了信念,探险家刘雨田克服了艰难困苦,徒步走完了万里长城;因为有了信念,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带着信念出发,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14.下面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两处并修改。
①五十年前,雷锋以其平凡的人生实践,矗立起了人生价值的最高坐标。②但市场经济大潮下滋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之风不仅对助人之乐、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极大冲击,③而且加重了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④以至于看见跌倒老人不扶,成为当下中国道德选择的难题!
(1)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弥”读音应为“mí”;B项,“窥”读音应为“kuī”;D项,“漂”读音应为“piǎo”。
2.(1)气冲斗牛 (2)锲而不舍 (3)迥乎不同 (4)兀兀穷年
3.(1)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2)吹嘘、自诩。
(3)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4.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5.解析: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它在文中的作用:①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②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③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当然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去分析。
参考答案:起过渡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6.(1)起稿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3)参加游行示威。
7.(1)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2)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8.解析:要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再用三件事叙述他的“做”。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9.解析:作者在文章开头即点出了梁漱溟的人格魅力,然后在文章第②~⑤段详细叙述。
参考答案: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10.(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 (主张)在《宪法》中写上设国家主席
11.宪法的草案 草率的宪法
12.解析:这是一道学科渗透的综合探究题,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和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答出梁漱溟的精神风骨,答出梁漱溟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中国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
13.示例:学者闻一多毅然走出书斋,走上了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革命道路
14.(1)② 将“对”改为“使”(或将“遭受”改为“造成”)
(2)③ 在“滑坡”后加“的程度”
(3)④ 在“不扶”前加“扶”(或“扶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