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深邃(suì) 踌躇(chú) 模仿(mó)
B.门槛(kǎn)
清晰(xī)
磐石(bān)
C.重荷(hè)
捏弄(nòng)
为难(nán)
D.头颅(lú)
喧嚣(xiāo)
比拟(n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2)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
(3)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4)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指代意义。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3)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
(2)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
(3)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
(4)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线索,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8题。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6.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7.“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这是什么原因?
8.第③段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9~13题。
贝多芬
居 甫
提起音乐家的名字,没有比贝多芬更响亮更庄严的了。他是音乐的英雄——不,是人类的英雄。
所谓英雄,并不是个人事业的野心家,他是从人类生活的提高出发,必要时交付出个人的生命。因此贝多芬没有一般的感伤的气息,虽然痛苦始终纠缠着他的生命。他说:“大多数人为了一点好事便回肠荡气,这可不是艺术家的天性。艺术家是火一样的,他们不会哭泣——人得凭音乐从他的精神打出火来。”他从小就遭受到父亲酒疯的折磨;他贫困、失恋、多病;但是他从不屈服,从不灰心。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在不肯委身于灵魂的庸俗的人们,是日日夜夜的战斗;而且大多是没有威严,没有幸福,转战于孤独和沉默之中的战斗。”他心胸广大,他承认他的工作是困苦的解放,其他都不算一回事。而且只是为了这些,他才演唱他惨淡的生命。他没有一根媚骨,即使在贵族圈内,一发觉到别人在他的弹琴声中继续谈话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拍上钢琴盖,愤然离席,说:“我才不高兴对猪弹琴!”贝多芬博览群书,从希腊拉丁文到英法的文学、哲学,他全是内行;精神上他是卢梭的弟子。他爱好自然。他也崇拜莎士比亚和歌德。瓦格纳说: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是一对普罗米修斯。贝多芬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他的作品经过不知多少次的修改之后才肯付印。付印之后甚至在刻板之后,他还是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即使毁板也不将就一点。有人看见他写作的时候,头发蓬松,满额大汗,正如在打一场大仗。垂死之前他说好像才开始作曲。
贝多芬生于1770年。祖父是男低音歌唱家,父亲是男高音歌唱家。贝多芬具有音乐的血统。14岁,他在公立学校念书,音乐教育则从4岁开始,8岁已拉得一手好提琴。11岁他认识了巴赫的平均率钢琴谱。艾登预言他是莫扎特第二。1787年,他转入莫扎特门下。1788年曾游维也纳,因为即席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而受到关注。莫扎特说:他有一天会在世界上发出一种声音来。那时,他的慈母逝世,父亲是一个酒鬼,丧失了他的歌声。他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师。他开始潜心研究英国文学,并且认识了瓦尔德斯丹伯爵,成为他终身的知己。1792年瓦尔德斯丹送他去维也纳,从此定居在这18世纪的音乐名城。
因为生活的不安,恋爱的失败,听觉也开始烦扰他,在别人的眼中,贝多芬变成一个怪人。幸亏他的创作力是旺盛的。因为他对于大自然的极大的喜好,他随身总是带着笔记本。1822年,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对客人谈话是用笔谈,从千百本的谈话记录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18、19世纪之交,欧洲的主宰人物是拿破仑。贝多芬为他写了一部交响乐,前后经过3年时间(1802~1804)。可是他的交响乐才脱稿,拿破仑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撕掉乐谱上面的献辞,把乐谱扔到地下,猛力践踏,愤恨地说:“他竟做起专制魔王了!”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肺炎,后转水肿病。三个月的治疗落了空,经过两天半清醒的挣扎之后,1827年3月26日,在雷轰电闪当中,他向空中挥舞着紧握的拳头,就此向人世告辞了。下葬之日,送殡的有两万人,有一位老太太对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个音乐的主帅。”
9.为什么说贝多芬不仅是“音乐的英雄”,更是“人类的英雄”?
10.贝多芬承认他的工作是“困苦的解放”,应怎样来理解?
11.在贵族圈内,一发觉到别人在他的弹琴声中继续谈话的时候,贝多芬便会愤然离席,这表现出他怎样的品格?
12.“下葬之日,送殡的有两万人,有一位老太太对人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个音乐的主帅。’”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处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与《音乐巨人贝多芬》相比,两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14.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巨人三传》中的两个片段,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段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1)《巨人三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_。上面两个片段描写的分别是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德国音乐家____________。
(2)读过《巨人三传》后,你一定被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联系上面的相关片段,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5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B 解析:B项,“磐”读音应为“pán”。
2.(1)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3)看不见光明。
(4)包含。
3.(1)被一般人认为很可怕、很难接近的贝多芬。
(2)耳聋的贝多芬。
(3)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4.(1)动作描写 (2)神态描写 (3)肖像描写 (4)语言描写
5.(1)以“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为线索。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6.解析:首先找出比喻句的喻体,然后再分析比喻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7.解析:这场音乐会是在他全聋时指挥的,指挥肯定与以前是不同的,这也是听众奇怪的原因所在。
参考答案: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8.解析:从文中“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可以看出人们对他全聋的惊讶和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9.贝多芬所拥有的不只是不朽的音乐成就,在他的身上,更是凝聚了人性精神的光华。
10.音乐是贝多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他陶醉于音乐,享受于音乐,用音乐来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11.解析: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个性,体现了音乐在他生命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尊重音乐,崇敬音乐。
12.侧面 民众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和推崇
13.解析:文章语言风格可分为生动和平实两种,《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语言比较生动,而本文的语言比较平实。
参考答案:《音乐巨人贝多芬》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对贝多芬极富个性化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贝多芬的性格特征;《贝多芬》语言平实,通过概述贝多芬一生的主要经历,高度评价了这个“音乐的英雄”“人类的英雄”。
14.示例: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
15.(1)罗曼·罗兰 贝多芬
(2)示例:米开朗琪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追求完美,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贫病交加,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贝多芬备受感情煎熬,又不幸失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他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谱写出伟大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