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轮廓(kuò) 脚踝(huái) 白皙(xī)
B.迸发(bèng)
头颅(lú)
戏谑(xuè)
C.魁梧(kuí)
魅力(mèi)
荒谬(mìu)
D.简陋(lòu)
琐事(suǒ)
滑稽(j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福楼拜是一个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人。
B.我们一拍即合,马上分头开始了行动。
C.他高兴得忘乎所以,完全忘了周围的人正疑惑地看着他。
D.妈妈批评了小丽几句,小丽马上义愤填膺地冲出家门。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2)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
(2)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 )
(3)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全文好像是一出舞台剧。时间: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__的单身宿舍。人物:以__________为核心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个登场。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____________、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交流。全文基本上是按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①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____________……
②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____________,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③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
④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____________。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内容,将以下四个比喻句分别填入文中适合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像切开的长缝
B.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C.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D.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
(2)他(左拉)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
8.下列描述分别是文中哪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括号里填写人名。
(1)老成持重 博学多识( )
(2)热情大方 才智过人( )
(3)活泼快乐 言语生动( )
(4)坚毅刚强 思想深沉( )
9.选文中写左拉用的笔墨最多,想一想,为什么如此着力描写左拉?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2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 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种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10.在“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11.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面句中的“终于”,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2)下面句中的“深恐”,表现出孙犁先生怎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12.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13.有一位作家,被屠格涅夫称为“最卓越的天才”,恩格斯说“要向他脱帽致敬”,世人称他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就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莫泊桑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福楼拜。其实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请你为你的老师编写一则短信,要求语言简练、精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
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谬”读音应为“miù”。
2.D 解析:D项,“义愤填膺”的意思是“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用在此处明显不当。
3.(1)“跨”字形象地表明了福楼拜动作之快,很好地表现了他奔放热情的性格特点。(2)“迸发”一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两块石头撞击在一起发出火花的情景。
4.(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肖像描写
5.星期天 福楼拜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肖像 时间
6.C A B D
7.(1)“盯”表明听得认真、仔细。
(2)“歪”既与“呼呼直喘”对应,又勾画出左拉的形象特征。
8.(1)屠格涅夫 (2)福楼拜 (3)都德 (4)左拉
9.左拉是四个人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形象特别,个性鲜明。
10.解析:先从文中找出与孙犁三次见面的有关内容,然后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次:孙犁戴着套袖在捡黄豆,见了“我”,与“我”交谈。第二次:孙犁准备糊窗缝,向“我”证实自己的衰老。第三次:孙犁坐在写字台前写作,见到“我们”后立刻热情招呼客人。
11.(1)写出“我”激动、期待已久的心情。(2)表现孙犁先生爱惜纸张、害怕造成浪费的心理。
12.解析: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其作用是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
参考答案:作用:以戴着套袖贯串了全文,点明了主题,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它表现了孙犁先生的质朴、勤劳、珍惜东西,易与人和谐相处,且珍重劳动尊严与德行的品质。
13.示例:您是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您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衷心祝福您,我永远敬爱的老师!
14.示例:(1)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 (2)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