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论民本》达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论民本》达标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9 09:05: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16—2017学年语文版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四单元《论民本》达标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粢盛
(zī)  
圹埌(kuànɡ) 
症结(zhènɡ)
B.沟壑(hè)  仓廪(lǐn)   
奚落(xī)   
狗彘(zhì)
C.孝悌(tì)  庠序(xiánɡ)  
忖度(cǔn) 
赡养(shàn)
D.崛起(jué) 
囹圄
(yǔ)   
碑帖(tiè)   
厌恶(wù)
解析:选A。“症”读“zhēnɡ”。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畜:指平日积聚,储藏
C.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转:转入
D.奚暇治礼义哉   
治: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解析:选C。“转”这里指“弃尸”。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解析:选D。①中的“之”为代词,②中的“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④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它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选B。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C项,“以为”在句中理解为“以(之)为”;D项,“无罪”在句中意为“不要归咎”。
5.下列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矣。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选B。“矣”应为“也”。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望:盼望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解析:选A。放:流放,放逐。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B.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C.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D.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解析:选D。在大体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读懂画线部分的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另外,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词语对正确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如“曰”“之”等。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解析:选D。D项,“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表述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逾”“戚”“与”“箪”“壶”“以”等词的意义。
答案:(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2)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是没有才干的人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某人)贤能,不行;大夫们都说贤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贤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贤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某人)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某人)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是)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和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三、语言表达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重分析示例体现的意义,比如《论语》的作者是孔子,老家是曲阜,由此可以先找到一些相关的作者,然后从作者的特点的角度入手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1)读莱蒙托夫宜喝酒,读海涅宜高歌,读雨果宜沉思。
(示例2)读李白宜长啸,读王维宜安静,读陆游宜舞剑。
11.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面每一句话都表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请补出空白处的内容,要求:符合节日特点,富有文采。
重阳节:拄杖登山,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节:祭祖吊人,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____________,银汉无声转玉盘。
春 节:______________,千红万紫报春光。
解析:“拄杖”暗示和老人有关,“祭祖吊人”悲伤,中秋望月,春节新春伊始,可以抓住节日特点再结合给出的句子思考。
答案:(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路上行人欲断魂 望月思乡 万象更新
12.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枯树的风骨》节目中展示的枯树图片,请你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现出枯树的风骨,有描述有评议,语言生动优美,4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图片描述。图片的题目是“枯树的风骨”,描述“风骨”的表现时,要注意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先描述后评议。为了使语言优美,可以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不屈之歌,树叶掉完了,但光秃秃的枝丫,毫不气馁,张扬着不死的遒劲,诠释着什么叫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