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一单元《论雅俗共赏》达标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蜕变(duì)
李翊(yì)
寒碜(chen)
B.迁就(qiān)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C.有同嗜焉(shì)
譬如(pì)
颐和园(yí)
D.奴婢(bì)
鞭笞(chī)
衣钵(bō)
解析:选A。“蜕”读“t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赏奇析疑
配合
笔记
出奇治胜
B.一语破的
蜂拥
悔淫
出奇不意
C.人之常情
买账
凑合
持之一恒
D.迫不及待
词谱
倒退
披沙拣金
解析:选D。A项,治—制。B项,悔—诲,奇—其。C项,一—以。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________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__,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解析:选A。“坏习惯”与“不很好”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所以排除“虽然”。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用于抽象事物。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用于具体事物。表现:表示出来。表示:用言语行为显出思想、感情、态度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物)详尽而深入。精确:非常准确,非常正确。结合语境进行选择即可得出答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B.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C.在刚刚结束的WTA年终总决赛上,李娜实现了自己在本赛季开始时就定下的目标——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这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选手在网球历史上的最高排位。
D.南京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奥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奥,不扰民”。
解析:选C。A项滥用介词,缺少主语,去掉“由于”。B项并列不当,应改为“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D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是否”。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质朴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其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解析:选CD。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D项,文中画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其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6.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亮明观点,然后分析这样结尾在结构和意义上的作用。
答案: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了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7.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筛选与朱自清相关的内容,然后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①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②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③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④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
8.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的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分析“过于宽容”与“绝不宽容”表现出来的朱自清的品格特征,比如“绝不宽容”是对于恶势力的态度等。
答案: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三、语言表达
9.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使其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________。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
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是“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紧承原文第一句,然后②⑤结合紧密,③⑥联系紧密,且⑥列举了语言的作用,最后接①较为连贯。
答案:④②⑤③⑥①
10.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改写下列语句,使之具体、生动、形象,而不失原意。
(1)人人应有奉献精神。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实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往往不一样长短。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运用修辞手法改写句子就是要作相似联想,在自然万物中寻找有着类似特点的事物。如有着“奉献精神”的事物有蜡烛、春蚕、粉笔、老黄牛等,表达“人的实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往往不一样长短”则可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应突出精神生命。
答案:(示例)(1)每个人都应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根据语境,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空白处的句子,使之前后语意连贯一致。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磨炼人们坚强的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痛苦虽然是人人不愿经受的情感,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仿句的能力,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思考。
答案:(示例)贫困虽然是人人不愿过的生活,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
12.下面的曲线图是某地一年中西红柿、土豆、大白菜价格走势图,请写出这三种蔬菜的价格与时间的关系,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大致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要注意分析三条曲线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时间上的相同之处,然后分析价格高低与蔬菜产量之间的关系等。比如6月份时,三种蔬菜的价格全年最低,因为此时是这三种蔬菜大量上市阶段;4月份时,三种蔬菜的价格全年最高,这是因为此时这三种蔬菜的产量较低。
答案:(示例)①三种蔬菜的最高价格出现在4月份,最低价格出现在6月份。②4月,三种蔬菜产量走低,价格有所抬高;6月是三种蔬菜大量上市之时,价格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