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kuà) 与日逐走(zhú)
B.欲得饮(yìn)
邓林(dèng)
C.颛顼(zhuānxū)
水潦(lǎo)
D.尘埃(ái)
天柱折(shé)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北饮大泽( )
(2)昔者( )
(3)地维绝( )
(4)故日月星辰移焉( )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 )北饮大泽。
(2)( )弃其杖,( )化为邓林。
(3)( )怒而触不周之山。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则神话。
B.《夸父逐日》中夸父追赶太阳最终渴死,表现了夸父的不自量力。
C.《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古代人民解释自然现象成因的神话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甲】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至,道渴而死。
(2)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7.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8.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你认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是真的吗?千百年来为什么会流传这样的故事?
9.探究【甲】【乙】两文,比较二者有什么异同。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2题。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讠交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①发鸠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讠交: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⑤少女:小女儿。⑥堙:填塞,堵塞。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鸟焉(于此)
B.其状如乌(它的)
C.是炎帝之少女(判断动词“是”)
D.故为精卫(变成)
1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描写精卫外形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2.这篇短文的体裁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13.大禹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自2007年开始,公祭大禹陵典礼已经升格为国家级祭奠,继承和发扬大禹精神成为我们时代的需要。现在请你根据下面的链接文字,用几个词语或短句概括出大禹精神的实质内涵(要求尽可能全面)。
链接:据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方法是用息壤来堙塞洪水,结果洪水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更加泛滥。鲧死后,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他认真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禹领导天下百姓劈山开河,历尽千辛万苦,不停地治水,其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回家去看一看妻儿。这样用了整整十三年,大禹共疏通了九条大河,无数条小河,填平了亿万个很深的大水坑,终于平息了水患。
大禹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夸”读音应为“kuā”;B项,“饮”读音应为“yǐn”;D项,“埃”读音应为“āi”。
2.(1)向北 (2)从前 (3)绳子 (4)所以
3.A 解析:A项,均是“太阳”;B项,成为/因为;C项,所以/旧的(知识);D项,表修饰/表转折。
4.(1)夸父 (2)夸父 杖 (3)共工
5.B 解析:《夸父逐日》中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最后口渴而死,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1)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2)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7.解析:看它体现了神话哪些方面的特点、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8.解析:结合神话传说和它的文学特点、艺术价值来把握。
参考答案:不是真的。这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模糊混沌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很多现象又解释不了,他们只能通过神话这样一种形式来解释。我们不能因为传说不存在就否定其价值,这些神话传说想象丰富,生动有趣,也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美好愿望,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流传至今。
9.解析:可从体裁与内容两方面把握。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是两文都是上古神话传说,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不同之处是【甲】文侧重表现古人对自然界的抗争,想从与自然的抗争中改变自己的处境。【乙】文更侧重于古人对身边自然现象成因的探索。
10.C 解析:C项,“是”意思是“这”。
1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翻译:它的形状像乌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
12.神话。表现了精卫勇敢无畏、持之以恒的精神,歌颂了精卫与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13.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注意方式方法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