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课 芦花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激情导入 【课题解析】
“芦花荡”是指开满洁白芦花的湖泊。标题“芦花荡”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敌后的一个根据地。也为人物的活动安排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典型环境。本文写的就是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芦花荡发生的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作品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作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自主预习 1.给下列带线的字注音。
竹篙( ) 寒噤( ) 张皇失措( )
黄梢( ) 阴惨( ) 转弯抹角( )
泅着( ) 闷热( ) 打牙跌嘴( )自主预习gāojìncuòshāocǎnmòqiúmēndiē自主预习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阴沉暗淡。(阴惨)
倾斜、歪斜。(仄歪)
央求。(央告)
月光明亮,微风吹拂。形容美好月夜。(月明风清)
形容路弯弯曲曲,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转弯抹角)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张皇失措)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交流点拨】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交流点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自主预习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一层(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故事发展作铺垫。
二层(9~19):故事开端,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个女孩去芦苇塘。
三层(20~54):故事发展,写老头过于自信导致女孩子受伤,体现老头过于自信。
四层(55~63):故事高潮结局,老头痛打鬼子,为大菱报仇。合作探究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3.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明时间(20日下午五时)与第一层开头(20日夜)相并列。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三层开头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第二、三层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合作探究4.透过“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合作探究反馈训练尝试完成作业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处理字词,老英雄的形象印在了我们心中。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板书设计 第 2 课 时
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课文,感受老英雄的传奇故事。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交流点拨】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沉重的打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本文为了突出老英雄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例如:第4段中“老头子……特别明亮”这一段文字属于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2.品味语言
(1)文中第1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白洋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合作探究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烘托老头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3.写作借鉴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交流点拨】(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资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合作探究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语,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迁移拓展 示例: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迁移拓展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的精神。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课堂小结 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