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纳雍县百兴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纳雍县百兴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9 09: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兴中学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试卷
七年级
语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
济南(jǐ)

侮(wǔ)

藻(zǎo)
B.
贮蓄(zhù)
看护妇(kān)

肴(yáo)
C.
澄清(chéng)
着落(zháo)
薄雪(bó)
D.狭
窄(zhǎi)

敞(chǎng)
镶嵌(xi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设若
响晴
宽敞
水藻
B.空灵
贮畜
幻想
秀气
C.陕窄
安适
地毯
慈善
D.伦敦
簿雪
绿萍
发髻
3、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顶是(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①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②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④春天像小姑娘
A.②④③①
B.③④①②
C.④②③①
D.②①④③
4、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是(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6、选择下面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B.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C.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D.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7、下边加线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搭配、表述有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项是(
)(2分)
A.《金色花》――泰戈尔――俄国――《飞鸟集》
B.《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q凯勒――美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10、下列对句中划横线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机关。
机关:①秘密;②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
鼎沸。
鼎沸:①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②喧闹。
(3)那金光也就飞回来,
敛在盒子里。
敛:①收藏;②约束,检束。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
拗过去,拗过去。
拗:①不顺,不顺从;②使劲扭过去。
A.机关②
鼎沸①
敛②
拗①
B.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①
C.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②
D.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①
拗②
二、默写(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
(2)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揭示了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5)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8)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2、阅读下面有关“春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两个语段,完成(1)~(3)题。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B]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1)这两段各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3分)
(2)这两段各是怎样具体描写“春风”的
(3分)
(3)有人说:“春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写出两句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名句?(4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0分)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4分)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2分)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0.0分)
14结合材料,综合探究。
【材料一】2011年7月,为拯救12岁男孩东东的生命,湖北孝感学院学生田强毅然选择“弃考捐髓”,并先后两次走进骨髓血采集室。随后,田强又将营养费和慰问金捐献出来,被网友赞为“90后最美大学生”。
【材料二】从2005年开始,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教师刘发英在网上注册“英子姐姐”账号,后又开通“英子姐姐”助学网,组织网络募款助学活动。6年多来,她结识了数百位网络助学爱心人士,组建了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
【材料三】听闻54岁的母亲肝炎晚期需进行肝移植手术却因器官供源紧缺而命悬一线的消息,22岁的广州赴美留学生彭斯马上放下学业,回到广州,割下自己60%的肝脏移植给母亲,挽回了母亲的生命。彭斯“割肝救母”的孝行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
(1)仔细探究三则材料,它们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你所在的学校举办“孝敬父母”的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从以上三人中推荐一人做成评选活动的宣传名片,填写下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美德人物:____________
(1分)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评选活动结束后,学校准备将校园内孝敬父母的事迹编辑成书,请你拟写一个合适的书名。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她携着特有的温煦,潮一样的涌动,让人断魂;她散发着特有的芳香,花一样的绽放,使人着迷;她带着特有的新绿,海一样的漫来,令人心醉。春天来了,近看,她像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远望,她像彰显生命奇迹的画廊。暖了塞北,绿了江南,又一个新春,正慢慢地来到我们身边。请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捕捉春的足迹,谱写春的赞歌。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自选文体。但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③书写,书写潦草者可酌情扣分。
百兴中学秋季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A 3.A 4.D 5.D 6.B 7.D 8.D 9.A 10.D
11.
(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巴山夜雨涨秋池。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夜阑卧听风吹雨。
(6)一夜征人尽望乡。
(7)影入平羌江水流。
(8)正是江南好风景。
12.
【小题1】
(1)
A段:“轻柔温暖”或“温柔”。
B段:“迅猛强劲”或“猛烈”。
【小题2】(2)
A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写出了江南春风的温柔。B段: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国春风的迅猛、强劲。
【小题3】(3)
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③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⑦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⑧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3.
【小题1】①
通“悦”愉快

生气,发怒;

自我检查,反省

越过,超过
【小题2】①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小题3】忠


品德
14.
【小题1】(1)①善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②为人以善为本 ③做人要有一颗爱心
【小题2】(2)美德人物:彭斯 推荐理由:你放下学业是因为母亲命悬一线,你割肝救母是为了回报母恩,你传承孝行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
【小题3】(3)①孝义无价 ②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③大爱有大美
15.略
【解析】
1.
C项中“薄雪”中“薄”应读为“báo”。
2.
B项中“贮畜”应为“贮蓄”;C项中“陕窄”应为“狭窄”;D项中“簿雪”应为“薄雪”。
3.
本题是所学名篇,可直接根据记忆判断。也可以概括句中“娃娃”形象和“花枝招展”一词先判断前两空,即可得出答案。
4.
D中“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不够准确。
5.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需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D项“断肠人”是一个词,不能划开。故选D。
6.
B中八年级选文简化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7.
A
第一个澄清是形容词,形容水的清澈;第二个澄清是动词,说出事实真相
B
第一个响亮比喻天气晴好;第二个指
声音清晰洪亮
C第一个毒指烈,阳光很烈;第二个毒指厉害。
8.
匿笑指
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偷偷地笑;悄悄地笑;不让人发现地笑。 这句话看不出来对母亲的爱的回报
9.
泰戈尔是印度的。
10.
一词多义的情况,在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要通过多查字典、多思考,来细致体味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11.
1—3小题都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学生背诵全诗,选出合适的句子。5小题属于整首诗默写。小题1注意“灿烂”的写法。小题2注意“涨秋池”的写法,小题3注意“愁心”的写法,小题4注意“残夜”的写法。小题5注意“新燕”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2.
(1)此题设计新颖,从材料选择来看,摘取两个描写同一事物的精彩片断,让我们在对比阅读中获得美感,能更好地体会描写的妙用。这两个语段都是描写春风的,但所表现的特点却不同:前者表现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突出一个“柔”字;后者表现了春风“迅猛强劲”的特点,突出了一个“猛”字。细读选文便可体会出来。
(2)解决此题的一般步骤是:读文,即认真阅读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析文,即结合问题设计,仔细阅读的同时进行分析,作出准确的回答;
品文,即着重对文中精美词句进行赏析,品析文章的妙处。
(3)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平时能够认真做好积累,完成这类题应该没有难度。
13.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
说”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通“悦”愉快。
(2)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这里注意关键词“乐”“故”的理解。

(3)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
14.

15.
此题考查学生写作。
此作文是材料作文。学生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定要紧扣材料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确立中心,不能依据前半句或后半句确定中心;要独立思考,选准角度,不要抄袭、背默各种范文和阅读文章。要相信自己,只要根据材料认真思考。一定能写出你所受到的启发或引发的联想;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有其文体特征,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时,应注意书写工整,构架合理层次清晰,要注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