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浞景学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7课 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浞景学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7课 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9 13: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序号
07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设计(含教师、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总结复习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中国人民探寻救国之路的行动并没有结束,此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继续展开新的探索,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导入新课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一)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2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公车上书的背景 2公车上书的人物?3、公车上书的内容?4、公车上书的作用?(二)点拨:什么是
“公车”?为什么叫“公车上书”?为什么拒绝签订《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绝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二、变法维新运动的酝酿和开展提出问题
启发诱导
康、梁两位变法领袖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又为维新变法运动做了什么?1、创办报刊:《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2、组织强学会。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过渡:由此可见,变法活动已就绪,只等高层表态了,光绪皇帝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大臣们态度又是怎样?三、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1、皇帝的态度?大臣的态度?2、自主探究
享受乐趣(1)、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几个方面概括“戊戌变法”内容(同时展示“百日维新”内容图表)(2)、教师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社会中的一员,你喜欢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为什么?没有提到哪个阶级?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军事强大)(3)、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4)、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失败(出示投影)课件展示:戊戌政变及戊戌六君子图片。(5)课件展示谭嗣同图片。提问:听了他的话你有何感想?课件展示谭嗣同慷慨就义图及习题:维新派要杀的贼是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谭嗣同的话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6)点明: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7)、知识点补充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留下来的唯一成果(8)、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失败的原因。(出示投影)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②脱离人民群众。③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9)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0)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四、课堂总结,情感教育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又一次尝试。它犹如一粒火种在中华大地上燃起,前仆后继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掀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回答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课本32页内容,思考问题同桌相互交流,展示回答。阅读课本33页第一段正文后回答。学生阅读课本33页内容,讨论回答,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归纳。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爱国主义教育)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小组讨论形成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