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课件):3.9赤壁赋 (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集体备课课件):3.9赤壁赋 (共6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09 18:4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赤壁赋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苏轼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
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书法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朗读课文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研讨第一段:研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
1.通假字
冯虚御风 (——)
2.词类活用
歌窈窕之章(——)
3.古今异义
白露:(古:——。今:——。)
茫然:(古:——。今:——。)
4.特殊句式
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凌万顷之茫然(——)
5.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研讨第一段:研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面的题
1.通假字
冯虚御风 (通“凭”,乘)
2.词类活用
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朗诵)
3.古今异义
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古:旷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4.特殊句式
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学习第二段 1。自学完成下面习题: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乐甚:——。 扣舷: —— 。
(2)空明: —— 。 流光: —— 。
(3)溯: —— 。 渺渺: —— 。
(4)美人: —— 。 倚歌: —— 。
(5)和:——。 袅袅: —— 。
(6)缕: —— 。 幽壑: —— 。(7)嫠妇: —— 。
2. 词类活用
(1)击空明兮溯流光( ——作—— , —— )
(2)舞幽壑之潜蛟( ——作—— , —— )
(3)泣孤舟之嫠妇( ——作—— , —— )
3. 古今异义
斗牛 古义: ——。 今义: —— 。
美人 古义: —— 。 今义: —— 。
4.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 )
学习第二段 2。自学完成下面习题: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乐甚:非常快乐。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2)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3)溯: 逆流而上 。 渺渺:悠远的样子。
(4)美人: 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倚歌: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5)和:唱和,同声相应。 袅袅:声音婉转悠长。
(6)缕:细丝 。 幽壑:深谷(7)嫠妇:寡妇。
2. 词类活用
(1)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2)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
(3)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
3. 古今异义
斗牛 古义:斗星和牛星 今义:一种牛相斗的活动。
美人古义: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4.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学习文章第三段:自学完成
1.解释。
(1)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使……正,整理
(2)危坐:端坐 繆:通“缭”,盘绕
(3)方:当 下:攻占
(4)舳舻: 船头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酒:斟酒。
(5)槊:长矛。 渔樵:打渔砍柴。
(6)渚:江中小洲。 匏:葫芦。
(7)侣: 以……伴侣。 友:以……为朋友
(8)骤得: 马上得到 遗响:余音,代指箫声。。
2.词类活用
正襟危坐而问客(使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作动 方位名词作动词 方位名词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3.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 宾语前置 )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 )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状语后置 )学习文章第三段:自学完成
1.解释。
(1)愀然:——。正: ——。(2)危坐: ——。繆: ——。
(3)方: ——。 下: ——。(4)舳舻: ——。酾酒: ——。
(5)槊: ——。渔樵: ——。 (6)渚: ——。匏: ——。
(7)侣: ——。友: ——。 (8)骤得: ——。遗响: ——。
2.词类活用
正襟危坐而问客(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 ——)
3.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感受鉴赏第三段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
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写景议论抒情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合作探究:完成第四五段的学习。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消长: ——。 盖: ——。
(2)肴核: ——。狼籍: ——。
(3)相与枕藉: ——。既白: ——。
2.词类活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 ——。 )?
3.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
合作探究:完成第四五段的学习。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消长: 消减和增长。 盖:发语词。
(2)肴核: 菜肴和果品。 狼籍:凌乱。
(3)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2.词类活用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名,发白,显出白色。)?
3.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判断句 )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宾语前置 )
第四段1.本段感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水 月 人变
不变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启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第五段2.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课堂检测完成《名师导学》练习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结构情感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苏轼素材之作文片断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 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
苏轼素材之《肩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却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名师点拨: 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条河。山可以横看成林侧成峰,河则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这座大山,文化文人就好像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文章侧重引用苏轼的三首诗,表现苏轼的三个不同时期肩负的不同使命,同时文章又能将苏轼与众多的历史名人进行横向对比,突出苏轼的肩膀厚实,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