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讽:讽谏,委婉规劝纳谏:接受谏言本文生动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kūn)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出自战国策的故事: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二)再读课文
1、读准句子
2、理解文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昳丽:
服:
窥镜:
甚:光艳美丽名词用作动词,穿戴照镜子很有: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孰:谁自信:相信自己复:又,再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不如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课文分析分析第一段。
1、提问: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反映了他什么心理?[答案1]
2、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样的回答?[答案2]
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答案3]
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
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自鸣得意的心理。孰与城北徐公美(问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反问,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由衷的偏爱之情少了“君美甚”一句,但仍用反问句,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用否定句,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孰:“熟”,仔细明日:第二天又:更甚:很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美:以······为美私:偏爱寝:睡觉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4、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案4]
5、邹忌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从他的“暮寝而思之”,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5]
6、邹忌从“比美”中悟中什么道理?[答案6]
7、请概括第一段大意[答案7]课文分析“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反映了他有自知之明而非夜郎自大,实事求是而非狂妄无知。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臣之妾→畏我臣之客→求我(1)①直言不易
②自己是受了蒙蔽
③国君不易听到直言,易受蒙蔽
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曲意奉承,邹忌从此事中悟出道理——一方面别人对己直言不易,另一方面自己易受蒙蔽。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诚:的确,实在以:认为莫:没有人蔽:蒙蔽甚:很,厉害四境:全国地方:土地方圆左右:国王身边近臣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分析第二段
2、这段中,邹忌用“闺房小事”设喻,用
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委婉讽谏齐王。
说说邹忌讽谏时是怎样把家事、国事
进行类比的?这两事的相似点在哪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这样设喻的特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让齐王明白什么道理)?
邹忌的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1、第二段大意是什么?(答案1)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邹忌讽谏有几个特点:形象设喻,不露目的;婉言相劝,不卑不亢;创设情境,以理服人目的:让齐王懂得在治国中“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的重要 臣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臣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臣客求臣—四境有求于王
蔽结论:王之蔽甚矣特点:家事国事类比,形象设喻,由小到大,由己及君,婉言相劝,以理服人,别人非常乐于接受 这种由小到大、由身边事到重大国事、由己及人、委婉劝说的方法能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可产生良好的效果。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此法。
即使不是劝告别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交流交往中如同邹忌一样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刺:指责过:过错,过失谏:直言规劝谤讥:议论闻:使·····听到市朝:公共场合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初:刚刚市:市场间:间或,有时期年:一年进:进言门庭:门前、庭院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朝:朝见
于齐:到齐国
于朝廷:在朝廷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分析第三段:
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
措施?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
①语言上肯定邹忌的想法(从哪儿看出来?)
②行为上落实邹忌的想法(从哪儿看出来?) 2、 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 批评者进谏的力度和勇气的大小。3、概括第三段大意。善三令 可见齐威王:①胸怀宽阔,以大事为重②知错就改,虚心纳谏,从善(谏)如流③有振兴齐国的决心写齐王纳谏及其成果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5、邹忌的谏言和《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请用《出师表》中四字短语来回答邹忌的进谏。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进谏 善 齐王纳谏(妻)私(妾)畏(客)求私(宫妇)畏(臣)求(四境之内)小大家事国事悟三 比三 令三 变战胜于朝廷直言不易易受蒙蔽整个讽谏之事中可见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①忠于职守,勤于国事
②头脑冷静,实事求是
③善于思考,透视本质
④委婉进谏,足智多谋本文写邹忌以家庭小事设喻,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振纲兴国的故事。学了本文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关于进谏和纳谏的名言俗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关于进谏的历史人事战国 魏 庞恭的“三人成虎”但终不被魏王召用
春秋 虞 宫之奇的“唇亡齿寒”但终不被虞王采用以致亡国
唐代 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谕唐太宗终于达到“贞观之治”
春秋 鲁 曹刿的“取信于民”进谏鲁庄公,而打赢“长勺之战”
春秋 鲁 墨子的“义不杀少而杀众”与邻有窃疾同类”的进言终至““止楚攻宋”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进谏,有力地巩固了汉朝的政权。
项羽无视范增进谏,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终至自刎乌江邹忌劝谏成功,仅仅靠的是技巧吗 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的对象——君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胸襟宽阔,决策英明,从谏如流。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国家强盛。
当然,进谏的艺术也必须讲究。一、词义辨析选出相同的两组: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材修长
B、徐公何能及君也//由表及里
C、忌不自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而复问其妾曰//死灰复燃
A D选出相同的一组: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旁若无人
B、皆以美于徐公//动之以情
C、由此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邹忌讽齐王纳谏//冷嘲热讽
E、朝服衣冠//朝三暮四E选出相同的两组:
A、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寒风刺骨
B、上书谏寡人者//扶苏以数谏故
C、闻寡人之耳者//新闻联播
D、门庭若市//市井小人
E、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逢源BD二、通假字邹忌修八尺有余
徐公来,孰视之“有”通“又”“孰” 通“熟”仔细三、古今异义窥镜
今齐地方千里
照;偷看土地方圆;地域四.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市朝
2. 时时间进//又何间焉
3. 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
于是入朝见威王//胡不见我于王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7、乃下令//受下赏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9、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也五、词类活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闻寡人之耳者
吾妻之美我者当面穿戴偏爱使····听到以·····为美句式判断句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
1、忌不自信
2、欲有求于我也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 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四、课堂练习1、简介《战国策》。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3、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翻译下面的句子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 忌不自信
④ 吾妻之美我者五、布置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