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与阿长复习旧知识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让我们先走近鲁迅鲁迅与海婴鲁迅一家鲁迅的父母鲁迅少年读书处——三味书屋绍兴鲁迅祖居大 门鲁迅祖居德寿堂绍兴鲁迅故居大门 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0多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著作全收在《鲁迅全集》里。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返回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阅读这篇课文之后,大体上,你知道了哪些?大家预习好了吗?人面兽九头蛇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多尾狼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即中心人物。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1、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是什么?从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1.长妈妈称呼的由来
2.常喜欢切切察察
3.对我的管束
4.摆“大”字的睡相
5.懂得“种种规矩” 和道理
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7.谋害“我”的隐鼠
8.给我买来《山海经》 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长妈妈,她虽然饶舌,粗俗,迷信,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她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重点)—— 地位低下
—— 喜欢饶舌
—— 负责又无知
—— 粗俗、不拘小节。
—— 繁文缛节、迷信又善良
—— 率真、淳朴
—— 粗鲁多事
—— 热爱关心孩子 “阿长”,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书名。题目为一并列词组,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1关于阿长的不同称呼,分别含有怎样的感情?母亲和别人: 称“长妈妈” 略带些客气
祖母: 叫她“阿长” 亲切
我: 平时叫“阿妈” 亲切
憎恶时叫阿长 不礼貌“阿长”的称呼是怎样来的? 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返回憎
恶讨
厌不
耐
烦敬意
空前的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新
的
敬
意感激不尽“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课题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带有亲昵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46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从总体上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她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敬重、喜爱、同情、怀念。
明确:“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微,表明她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轻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的突出重点。 (1)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了远方叔祖以及自己对《山海经》求而不得。目的为突出阿长买书的不容易,为下文“我”得书后的大喜过望蓄势。(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认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理。
烘托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4)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是否太夸张、太过分了?因为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却偏偏是她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里,这就是有“伟大的神力”了。但是,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虐成分;而此处长再写妈妈“却有伟大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不但不过分,反而富有儿童情趣。(5)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长妈妈为什么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她怀有对小主人诚挚的爱;
为了这种爱,她甘愿做出牺牲。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会这么“最心爱”?因为:
这是渴慕已久的,得来不易;
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买来的,曾给了“我” 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
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鲁迅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吧。” 祈祷的语气表示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最后这两段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为突出表现主题,课文用了哪些手法?1、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切切察察”时,她“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一句话就形象地刻画了长妈妈一个农村乡下妇女多事、唠叨的性格特征。
夏天睡觉,在床中间摆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妙笔成趣,其实活画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憎
恶讨
厌不
耐
烦敬意
空前的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新
的
敬
意感激不尽2、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3、组材的详略处理 “切切察察”
不许走动
“大”字睡相
教给 “规矩和道理
谋杀我的隐鼠
讲“长毛”故事
买《山海经》略
略
略
有详有略
略
详
详“吃福橘”详
其他略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外形不美,她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足以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文的语言特点,你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吗?2、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之前的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这是不是过于罗嗦了?把它删去可以吗?●不可。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突出了长妈妈“伟大的神力”。 1、“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这些语句好像不在描写阿长,与表现阿长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不可。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辅助作用,对小孩子最有吸引力的。3、“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连”字不可删除,为什么?●“连”字强调了问《山海经》的人很多,也是映衬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4、……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可删除,为什么? ●“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说明她是利用自己难得的“告假”的时间买的,这就突出了她对小主人的厚爱而表现出的“神力”。“穿着新的蓝布衫”,使文章真切具体,给人印象深刻。 6、“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不可。“震悚”比“震惊”更震惊。“悚”是害怕、恐惧之意。●比喻。强调这事对“我”震动之大。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很震惊、很感动。既然 “震悚”的意思就是“震惊”,那么可否用“震惊”取代“震悚”?诙谐而有情趣、深沉而庄重 本文与鲁迅的杂文、小说语言的犀利、反讽的风格不同:归纳: 作为一个读者,你觉得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什么?阿长形象 阿长形象,从功能上来讲,可以说长妈妈是当时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所讲的道理和规矩,并从她身上所表现的性格特点可以隐约看出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思想观念。
但对鲁迅来却是一种思念,一种回忆,一种敬意。作品开头就饱含了鲁迅的怀念和尊重之情。阿长在周家,只是一个带孩子的保姆。她地位卑贱,长相又丑,阿长的命运可真够惨了。可在周家有着不一般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者虽没有正面去写,但从周家众人的称呼中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几代人不同的称呼,充分地表现了阿长在周家地特殊地位。阿长何以在周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作者没有说,但这正是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的地方。也许是阿长在周家年代很长,劳苦功高?也许是阿长淳朴、勤劳、热心,深得周家上下得喜欢?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很多。由小见大,迂回深入,这是鲁迅散文创作中的习惯手法。 但对我们读者来说,阿长仿佛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鲁迅真实地刻画了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表现了她爱管闲事、曲意逢迎和有心计。阿长对鲁迅的管束太多、太严,这自然是阿长认真负责、小心谨慎的一面,但也反映了她的无知,不懂得给孩子以必要的自由,更好地发展他的天性。还有她睡觉时的丑相以及对小主人的挤兑,这自然是乡下佣人的一种粗俗了。而最让人不耐烦的是阿长知道很多规矩,还要让小主人去遵守。懂得这些封建礼教,自然是乡村妇女的本能 。特别是阿长给鲁迅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及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喜!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对此,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看到了下层民众何等的可贵品质。至此,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的农村妇女形象就完成了。鲁迅一面洞察到了她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局限和缺点,一面写了阿长正面的性格品格,把它真实地揭示出来,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底层妇女的艺术形象。拓展训练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的,怎样跑到书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小 结在这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留下儿时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远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在天之灵祝福。作 业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