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小组活动介绍:
全班分为两大组:
A组 PK B组
整节课以必答和抢答的形式为主回答相应的问题,必答题如果放弃,倒扣一分,另一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抢答题准备好了请先举手示意。回答正确者为小组加一分,错误不扣分,违规者扣一分,回答特别优秀者加倍加分。最终评选出冠军小组一个,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为自己小组争光!
永不言弃!团结就是力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有人说,他是历史上最亲民的一位皇帝……
他,是个皇子龙孙,家道中落,寒微无名……
他,九岁父母俱亡,成了孤儿……
然而,他雄心壮志,有胆有识,开创基业,永彪青史……
白鹤归楼澧畔千年银杏
彩云深处神州第一庙观
汉光武帝陵
北邙何垒垒,
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人坟,
皆云汉世主。
刘 秀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1、研读史料,通过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会总结出东汉兴亡的历史史实;
2、学会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光武帝的统治措施等问题,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通过学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以史为鉴,得出本节课的历史启示。
陶院落(模型)
请小组派一名代表分别介绍一下课本P59这两幅图片,并说出其分别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历史信息?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
东汉说唱俑
历史信息?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陶院落(模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光武中兴
背景
措施
影响
西汉王朝
公
元
前
202
年
公
元
9
年
王莽
篡政
东汉王朝
公
元
25
年
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问题愈加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开始逐步丧失威望。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因遵行“推恩令”,到他父亲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刘秀参与了王莽的新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光复了汉政权。
东汉的建立
时间
开国之君
都城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东汉初年 1000多万
光武帝时 2100多万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中 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小组探究: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3、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本P60: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歌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遭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课后活动(课本P61)
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②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
③皇帝长大后,可能会有什么想法?有6位皇帝在继位后已经成年,他们想要什么?
要点: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
要点:不甘心君权旁落,要亲政。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现象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
想一想:“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根源在哪?
外戚梁冀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跋扈将军(课本P60相关史事)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带来了什么后果?
统治的黑暗加剧了阶级矛盾,地主阶级争权夺利,遭殃是老百姓。外戚、宦官――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交替专权100余年,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正值这时,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广大老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背景(原因):
时 间:
领 导 人:
特点:
结果:
历时9月被镇压
影响:
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184年
张角
创立太平道,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
2、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3、自然灾害频繁
黄巾起义
课本P61《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被镇压,是不是意味着东汉朝廷转危为安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61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做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走向瓦解。
西汉王朝
公
元
前
202
年
公
元
9
年
王莽
篡政
东汉王朝
公
元
25
年
……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东汉的兴亡
兴
亡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措施:
结果:
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1.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太平道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