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2、合作探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重点)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检测】
作者简介:??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___ __,字___ ___,自号?_ ____???_,谥号_ ___。_ ???(朝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 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②同学们课下自主预习,了解更多关于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1)羁鸟(??????)(2)守拙(??????)(3)荫(??????)?
(4)暧暧(??????) (5)墟里(??????) (6)樊笼(??????)?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诗眼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本诗的标题明确告诉我们 (解释诗歌题目),那么这首诗歌的诗眼是 。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⑴诗人从何而归?
⑵诗人为何而归?
⑶诗人归向何处?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
⑷诗人归去如何?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诗艺?
总结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一)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⑥霰(xiàn)小雪珠。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延伸拓展(二)???????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①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②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③更作:化作。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⑴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官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⑵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⑶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可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⑷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拓展延伸(一)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先是从正面写“静”。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拓展延伸(二)
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课件31张PPT。陶 渊 明归园田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理清思路 1、诗人从何而归?
2、诗人为何而归?
3、诗人归向何处?
4、诗人归去如何?(归之因)(归之境)(归之感)品读——描绘“归之境”
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为何选取这些景物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鸡鸣见听——农家本色——写院外村落,给人平静安闲、无限亲切之感——写出乡村和平安
宁的生活气氛——这些景物勾勒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然风光赏析田园诗情这些景物皆是我们日常所见,为何在诗人笔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探讨写景的艺术手法)
近景:宅院、林木 远景:村落、炊烟
色彩:桃红、柳绿 声音:狗吠、鸡鸣
层次分明:有远有近 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小结】
艺术手法: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研读——理解“归之因”?问题引领:陶渊明为何把这田园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寻找答案。
探究一
1.学生诵读前八句,要求读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处理,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一是“爱”——爱田园,一是“憎”——憎官场?
探究二:?2.为何如此憎恶仕宦生涯?陶渊明先后四次出仕,四次归隐:?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
36岁,入桓玄幕府;后归家居母丧。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1岁,任彭泽令。在官仅八十余日,11月,辞归。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连续发生的时代,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辞官归隐,彻底告别仕途,直至逝世。萧统《陶渊明传》载:“在其任彭泽期间,?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归园田居》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转折关头和心理背景下写成的。疑问:既然如痴憎恶官场生活,为何要入仕为官呢?1、养家糊口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找出寄托作者情感的词语,思考:诗人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呢??——比喻:
鸟和鱼本是自由翱翔之物。“羁鸟”、“池鱼”则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比喻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用“尘网”比喻官场,表现了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将诗人的心灵牢牢束缚。——夸张: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张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加上一个?“误”字更显诗人悔恨之深。
——对比:
污浊的仕宦生涯和纯真的田园生活对比?
总结:诗人在经历了仕宦的痛苦折磨之后,摆脱了“樊笼”、“尘网”复归田园,自然有一种如释枷锁的轻松与欣慰,所以在他眼里,田园的景物是那样的淳朴宁静、美好亲切。联读——品味归之感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归隐后的情感的诗句和词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宁静、闲适、喜悦
小结: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
归来的实况陶渊明的回归生活真如诗中所写那样美好吗?让我们来看看“桃花源”的实况。
1、《五柳先生传》中描写的陶渊明的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落魄时所写诗歌《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饥饿驱使,不知到何处去。来到这个村落,敲开门却说不出话来。陶渊明生活如此窘迫还毅然辞官,在他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和贫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陶渊明的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兴读——感发志意?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到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林贤治《看灵魂》
你觉得陶渊明是一个“逃避主义者”吗?问题探究 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可是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
——林语堂《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陶渊明的诗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拓展探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并序》)
云无心以出岫(xiù岩穴),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的作用,……那么依我所见,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深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 林语堂
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荷尔德林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先是从正面写“静”。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品味揣摩1、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归隐的原因?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本性 误落回归2、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土地、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近远视觉听觉静动寓情于景3、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恬静、朴素、和谐而有生机。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心情。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小结全诗 全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描述了作者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极度向往田园生活,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极度向往田园生活田园生活乐趣无穷原 因久在樊笼,不得自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再次诵读 回味想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注] ①胡:为什么。②谏:挽回。
③追:补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拓展阅读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
2、陶渊明辞官归隐,他的思想是否消极避世?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