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导入新课 人们往往把朝阳写得很美,而把落日写得很悲凉。实际上,早晨旭日东升,朝霞绚烂;傍晚夕阳西下,晚霞绮丽。两者都是很美的,落日甚至比朝阳更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奇特之处。奇特在哪里呢?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特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落日的幻觉》。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长河落日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过程与方法:
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理解说明中的描写的作用,学会筛选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学习重难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分析本文(事理性说明文)的顺序。
3、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的原因。作者简介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读准字音幻觉( ) 吟咏( )
绮丽( ) 殷红( )
衰减(? ) ??? 蔚蓝( ) ???
坠落(? ) ??? 暗弧( ) ???
尘埃( ) 镶上( )
绚丽( ) ???日薄西山 (? ?)
气息奄奄( )huànyín?qǐyānshuāiwèizhuì húāi?xiāngxuànbóyǎn幻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变化多端: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带黑的红色。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灿烂美丽。词语解释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第一部分 (1—3):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全文的重点,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落日的幻觉
幻觉(描写) 原因(说明)
太阳变大 仪器证明没变大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波光长短
太阳变扁 光线折射
暗弧与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
紫光 人眼叠合效应
现象———————本质(逻辑顺序)课文讲解 1、开头引用古诗文有什么作用?(推测人们的心理) “大都”有何表达作用? “大都”表示大多数,说明这些景象大多数是幻觉,小部分不是幻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第2段用了什么写法?总—分写法,第一句是总写。3、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4、第3段告诉了我们落日时哪些景象? 太阳好象变大了,而且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太阳的外形好象变扁了;有云有晚霞,无云有暗弧、亮弧。 5、第4段说明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落日颜色深黄、殷红的原因。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6、第5段说明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落日时光彩现象背后的原理。作诠释。 7、第6段说明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太阳变扁的科学原理。列数字。 8、第7段说明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用这些说明方法? 太阳并不是真的变大。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6、第4—7段写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产生幻觉的原因。 7、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主要遵循的是逻辑顺序。 8、这4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疑难解析 1、从表达方式看,课文前后两部分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前半部分以描写为主,描写了落日时的种种绮丽迷人景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后文的科学说明蓄势作铺垫。后半部分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准确严密,又通俗易懂,介绍了科学知识。全文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后半部分的顺序照应了第2段景色描写的顺序。颜色深黄、殷红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语言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3、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课堂小结 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的落日原来竟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这实在是让我们震撼!看来,那些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并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请大家记住:眼见不一定为实。课堂练习1、仿句练习。 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 ?;如果你是种子, ;如果你就是你, 。 范例: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2、太阳,大家都熟悉吧!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对太阳进行了歌咏,请大家说说有关“日”的古诗文: ①日出江花红胜火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③落日故人情 ④长河落日圆 ⑤白日依山尽 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说两句与“日”相关的诗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汉乐府:《长歌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曾几《三衢道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竹枝词》 )课后作业 1、你觉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传统意义上文章应该有头有尾,第7节不是总结上文,请你根据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给课文添加一个合理的结尾。
3、自己观察日落,描写一段日落的文字。拓展阅读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刘白羽《日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研讨与练习答案 二、第二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在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不同时间里的呈现出的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并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