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1 22: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能力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4)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难点:
   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那么中国人民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呢?新中国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前言部分,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分析本课共讲述哪几个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
  (屏幕上显示引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提问:请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它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占领南京后所写。该诗所反映的事件是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没。
   随着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共产党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的热烈响应。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662人出席了会议。
   提问: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呢?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新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教师应加以分析,也可以将新中国的性质与日本、美国、英国、中华民国的性质做比较,突出人民民主专政是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极少数反动分子的专政,是绝大数人的民主这个特点,而后者都是少数统治者对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实行专政,是少数人的民主。说明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可以真正当家作主),可能性(具备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条件)。
   除了规定国家性质外,《共同纲领》还规定了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方针和政策。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
   提问:新中国的首都确定在哪里?
   (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提问: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在哪里?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政权后为什么不在那里建都,而选择在北平?
   (学生讨论)老师从政治、经济以及北京的历史、战略地位等方面加以引导。
   (4)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教师打出中国的国旗、国歌等标志,引出新中国的诞生。
   (播放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宣告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完善发展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且从这时起至1954年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
   提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成立了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情况下,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放的内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教师归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会议作用发生变化,虽然它不再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政治协商会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提问:我国目前有哪些民主党派?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1教育网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进一步置疑)那么,为什么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可见,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存在根本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并思考这两种制度的差别。
   (学生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归纳:第一,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私有制)。第二,两者的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资产阶级)。第三,两者的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分权制衡)。
   从两种制度的差别,我们可以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度的情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歌曲,并思考这个问题。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通过欣赏,使学生激发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并感受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团结友好的情谊。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提问: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这个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提问:这种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有一个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布置学生调查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机构和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情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
   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本课小结: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