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人这样形容赫鲁晓夫:“他的一只脚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他的墓碑也被做成了黑白相间。人们对他这样的评价主要基于( )
A.赫鲁晓夫的矛盾性格
B.仍追求个人崇拜
C.片面发展重工业
D.改革不够科学彻底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3、1958年1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农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苏联农业领域出现浮夸风现象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成效
C.赫鲁晓夫已认识到改革的根本症结
D.农业集体化仍具有顽强生命力
4、20世纪60~8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图为1962年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式弹道导弹。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是指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B.表明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
C.展示军事实力增强抗衡西方的资本
D.震慑民族分裂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5、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均每天花二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此项统计反映了
(
)
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
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
③苏联物质匮乏,供需失衡
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7、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
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
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9、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10、列宁曾说:“我们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等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列宁
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12、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种做法(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
C.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
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
14、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于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C
6、C
7、D
8、B
9、B
10、A
11、A
12、D
二、非选择题
13.(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相同,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相同,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
(2)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苏联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14.(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
(2)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种植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恶劣的气候影响;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利益的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