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祁门县平里中学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祁门县平里中学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2 07: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文最终都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写作背景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蒋介石“三日亡国论”“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
——《新生活运动发凡》1934年8月27日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 是鲁迅在黑暗中的奋力呐喊 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岁月里,鲁迅始终抱着坚定乐观的态度,他一定要激起国民的自信!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玄虚(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āng)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检查预习重点研读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1、2自然段作者摆出了对方什么论据和论点?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
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直接反驳阅读3—5自然段,思考: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关键句:“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分析:1、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 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间接反驳阅读6--8自然段,思考: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探究讨论“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结 论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研读赏析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