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在金色的海滩上 学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在金色的海滩上 学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2 21: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2、在金色的海滩上
主备人




新授课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学会1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文中“画家的心情为什么久久不能平静?”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分角色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姑娘那信守承诺、拾金不昧的精神品质。

学重


重点: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重点事情的重点词,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阅读指导、谈话


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文本
导学准备
生字卡、朗读配乐、海滩图片、课前预习、练习单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大海的原因。(指导学生抓住大海特点进行发言)你知道海边的陆地叫什么吗?(海滩)教师出示海滩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在这片金色的海滩上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谈对大海的看法。
上课开始,利用画面唤起学生的旧知,创设了阅读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
提出自学要求:(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词语。(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4)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课文,按照提示自学。
整体感知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
合作探究点拨解疑
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及词语,指定小组读生字新词。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1)自主学习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生生互议。
(4)小组汇报对其他生字的记忆方法,教师点拨,对比、区分形近字。记忆字形,指导书写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自主学习生字同桌互判(批改仔细点)改错。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改变过去教师一笔一笔地写,学生一动不动地看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字、写字的整个过程。
拓展提升
朗读课文。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朗读课文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受文本,咀嚼语言文字内在的韵味。真正做到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第2课时: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揭题导入,想像“美”。
1、师:这堂课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闭上你的眼睛,竖起你的耳朵,注意听,你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播放音乐)2、交流(大海边)师:看,(出示大海图片)小朋友真聪明!喜欢美丽的大海吗?那就跟我一起去海边走走吧!(出示沙滩图片)3、(生观看图片)小朋友,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生谈感受)4、师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踏上那片金色的海滩,来学习一篇课文《在金色的海滩上》(板书课题)5、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突出“金色”,读出对海滩赞美的语气6、导入:金色的沙滩多美呀!课文还写了什么美呢?赶快读读课文吧!
学生在视觉和想象中感受海的美。
利用听觉和视觉来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二、初读感知,发现“美”。
1、师:小朋友,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2、师:大家读得真棒。现在请大家想想,你在金色的海滩上发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
3、反馈;[ ( 美丽的大海

美丽的贝壳
美丽的小姑娘
) (板书:大海美
海水美
贝壳美
小姑娘更美)
从总体上感知文中描述到的各种美。(读、悟)
合作探究点拨解疑
三、品读句段,感受“美”。(一)海水美1.师:到了海边,怎么可能不欣赏美丽的大海呢?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海水美?(生回答)2.课件出示句子:“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指名一生读。海水美在哪里?
3、反馈:重点抓住“一望无际”,把泡沫比作白雪来理解。(出示图片)4、朗读:看,面对这么美丽的大海,(播放海浪声)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让海浪来为我们伴奏吧!(指名读,齐读)(二)小姑娘美和贝壳美1.师:在这么美的海滩上,我的目光却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所吸引。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小姑娘究竟美在哪里呀?(生自由读课文)2、反馈:师:你发现小姑娘美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板书:守信用,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拾金不昧)3、师:现在就把你觉得小姑娘美的句子划下来吧。然后轻轻地读一读,好吗?
4、师: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找的和你的一样吗?互相说说找的理由,听听说得有没有道理。5、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品质。师:大家讨论得真热烈啊,看得老师也心痒痒的,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加入你们的行列吗?这样吧,我们交流的时候,先说说你找了描写小姑娘哪方面的品质,再说出你找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守信用①你从哪里看出她非常守信用?②小姑娘摇了摇头,说:“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A.(出示句子)师:小姑娘说这话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呀?(坚定)B.谁来读读?(指名读)③师:我们除了可以从小姑娘说的话中体会出小姑娘的守信用,你还能从别的地方体会出来吗?(出示7至16节。)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这几段话吧。你可以抓住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来体会一下。④太阳越升越高,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A.

天气越来越热了,小姑娘会想找一个地方去休息一下吗?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姑娘,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B.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⑤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小姑娘站起来,把画家的画夹和衣服紧紧地搂在胸前,一步步往后退,眼睛直望着礁石那边。A.师:你说,她在想什么呀?(生自由回答)B。朗读指导。(2)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①这个东西是指什么呀?(美丽的贝壳)②画家捡到的贝壳美吗?(画家捡到的贝壳真美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第18自然段A.(课件出示美丽的贝壳)师:看到这么美的贝壳,你们想说什么?B.(生自由回答)③师:画家捡到的贝壳可美拉,什么沙蜊子,大猫眼,小螺蛳,金海螺等等,有些名字我连听都没听到过。小姑娘喜欢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呀?句子: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④师:这么美的贝壳,也不是花很多钱买来的,小姑娘又那么喜欢,那为什么不挑几个呢?(因为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⑤师:多善良的小姑娘呀,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出示第17-19自然段)(生读)(3)拾金不昧①出示: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呀,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没想到小姑娘把他喊住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她弯下腰,把一颗颗贝壳捡了起来,还给了画家。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A.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生自由回答)B.此时此刻,画家的胸中涌动着千言万语,谁来帮他说一说?(生自由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各种美的东西。各种形式读文:指名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等。(读中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理大海美、海水美、贝壳美、
小姑娘更美等各种美,并通过议论、交流的形式讲述出来。
拓展提升
四、总结升华,体验“美”
1.此时此刻,你们也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小姑娘说吧?
2.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课题中的“金色”是不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呢?师:今天,我们不仅在金色的海滩上看到了美丽的大海和贝壳,还和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交上了朋友。这个小姑娘诚实守信,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还拾金不昧,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纯洁善良的心。3.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喜爱和赞美,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课题吧。五、布置作业,内化“美”1.把课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背下来。2.把你想对小姑娘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各抒己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奠定的良好前提下,将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文本内容的内化与语言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2、在金色的海滩上大海美海水美贝壳美
守信用小姑娘
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更美
拾金不昧
1、本节亮点:2、待改进处:
随堂练习拼拼音,写词语。
jiāo

xiàn

shā
tān
jiè
shào(
)
(
)
(
)
(
)

wàng


qíng


jīn(
)
(
)2.比一比,再组词。沫(

搂(

夺(

末(

楼(

夸(
)堆(

胸(

慕(
)推(

汹(

暮(
)3、照例子,写词语。例:笑嘻嘻(ABB式)
例:一望无际(带数字的成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