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题
我不能忘记祖国
主备人
导
者
课
型
综合课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庆、资”等9个字,会写“庆斯讨”等14个字,学习“亿万大众无忧无虑”等词语。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导 学重
难
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宋庆龄说的两段话的意思。
难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导
法
1、自学与重点词语引导相结合,掌握本课生字词。2、多种方法朗读,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3、通过拓展思维,学习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感悟体验法
导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
导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学
互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设疑1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不能忘记祖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读课文自学了生字词,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2
举起右手和老师共同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我不能忘记祖国]。3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梳理出以下两个问题:(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让宋庆龄说出这句话呢?(2)宋庆龄不能忘记祖国的原因是什么?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大家的学习激情都很高,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吧。2
好,读完的同学坐端正,向老师发出信息。爱读书的孩子肯定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谁想给大家交流一下呢 3
学生反馈。三
品语言,
悟真情,
感受赤子心1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在班里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时,美国的同学和宋庆龄各自说了什么?从美国同学的发言中,
你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理解)2
学生反复品读宋庆龄在讨论历史问题时说的那一段话,想想自己都读懂了什么。学生可围绕以下问题思考,再交流感悟所得。(1)面对美国学生对祖国的攻击,
宋庆龄当时是怎样反击的?(2)宋庆龄发言之后,
班上的同学有什么反应?(3)“说得好,
有道理!”
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些有力的句子,
漂亮极了……”
又表现在哪里?3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况
(教师可提供有关课件,也可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知晓,
还可从网上查找)理解
“东方睡狮”
以及了解为什么把中国称为睡狮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其内容。4
抓住这段话中的省略号,
引导学生想象省略了的内容,
并模仿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有……有……”这一句式进行想象、说话或写话,进一步感悟宋庆龄坚信祖国必将强盛的原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5
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话中蕴含着的宋庆龄的赤子之心——
—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充满自豪。6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1.自由发言2.学生欣赏画面,感受课文故事。
3.小组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
第2课时:
我不能忘记祖国
自学
四
析外表,
明内心,
感悟人格美1
热烈的掌声和不绝的称赞仅仅是因为
“说得好,
有道理”
吗?从宋庆龄发言前后的外表描写中,
我们又能读懂什么呢?
让学生找出有关语段感悟理解。2
引导学生朗读并联系和”
等词,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些外表中了解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语境适时理解句子中的
“文静、
思考、
不以为然、
温文尔雅、
柔
联系美国学生说的话和宋庆龄的性格特点以及宋庆龄说的两段话,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
进行说话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宋庆龄性格特点的认识。4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
感悟宋庆龄的人格美。(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宋庆龄当时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她那“温文尔雅、
谈吐自如、
善思考、
有礼节”
的东方女性的人格美。进而明白征服所有美国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她那高尚的人格魅力。)五
寻爱根,
述赤诚,
体验爱国情1
宋庆龄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请听她对美国同学的回答:(生齐读“我自己觉得多么……没有趣味呀!”
)2
从这段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交流)“我不能忘记祖国”
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并交流)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宋庆龄说的两段话,
深刻体验宋庆龄炽热的爱国之情。[板书:
爱]A“我不能忘记祖国”
——
—是五千年的文明,
是悠久的历史、
优良传统的熏陶让宋庆龄温文尔雅,谈吐自如,
有礼有节,充满智慧,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当时所有的同学。她以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请带着这种自豪感读这两段话……B
“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深知中国当时落后,
但中国不能永远沉睡下去,
历史的使命感让她15
岁就远渡重洋,求学求真。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两段话……C
“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看到了多少勤劳的人民,
多少仁人志士在不懈努力。
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坚信中国有一天必将震惊世界。而今天,
我们的祖国——曾经的
“东方睡狮”
醒了,并且以威武的雄姿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
再读这两段话。请大家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课题。
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分层
2.学生描绘
画面意境:
学生讨论完成
先学生思考,再集体订正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讲授(群学)
六
知识拓展。1
出示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___,少年独立则_____,少年自由则_____,少年进步则_____,少年胜于欧洲,则_________,少年雄于地球,则_________。”[板书:
希望]2
回到板书,让我们一起对祖国妈妈说,我爱祖国,祖国也爱我;我对祖国充满了希望,祖国也对我充满了希望。再读宋庆龄说的两句话“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先小组交流,在派代表发言
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板
书
设
计
导
学
反
思
爱
25、
我不能忘记祖国
希望
《我不能忘记祖国》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年轻的宋庆龄留学美国时,在一次班会里的讨论会上,有力地驳斥美国学生关于:“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扣题质疑,产生阅读期待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揭题后我让学生扣题质疑,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激活思维,我顺学而导,进入文本,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引导整体感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理念告诉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初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一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检查生字读音,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扫清阅读障碍;二读课文,指名学生分部分读课文,评价读。学生做到了读得字字响亮,还尽量做到没有倒一字、多一字、少一字、误一字。三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什么,把握课文的主线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围绕重点,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注重提示学法,让学生“读、想、划、议”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解宋庆龄说的两段话的意思。学生人人参与,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转围,课堂气氛活跃。
25、我不能忘记祖国
课前自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tǎo(
)论
历shǐ(
)
yì(
)万
yōu(
)久
gū(
)计
双méi(
)
zhèn(
)兴
yōu
lǜ(
)
亚zhōu(
)
rén(
)人
zhì(
)士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不以为(
)
艰苦卓(
)
文明古(
)
交口称(
)
无忧无(
)
自寻烦(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广阔的(
)
勤劳的(
)
悠久的(
)
富饶的(
)
优良的(
)
文明的(
)
热烈的(
)
祖国的(
)
四、把句子补充完整,再读一读。
1.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课堂探究
一、合作交流
1.为什么说“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人们为什么把中国比做东方睡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检测
1.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
交口称赞:
2.就短文的题目,请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自己回答
问题:
回答:
3.仔细阅读短文。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
(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赞称”?
(3)文中最后一句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