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古诗两首 学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7 古诗两首 学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2 22: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7、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主备人




精读课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古人曾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学习古诗就是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而这都必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和独特的心灵体验上。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和时代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使学生把古诗理解透彻,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2.利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
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 学重


重点:1.
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法、点拨法


朗读法、交流讨论法
导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
导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学
互学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很多古诗,谁愿意给大家展示自己积累的古诗。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体现古代将领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古诗。板书:《从军行》《塞下曲》3、简介作者。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一)学习《从军行》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1)你喜欢这幅画吗?(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板书课题:从军行。3、全班齐读课题。质疑。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6、教师感情朗读。7、指名反馈朗读。8、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三、学习古诗〈从军行〉1、简介作者。2、释题。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3、学生自读古诗——给古诗划分节奏。4、朗读诗歌。5、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1)难理解的词、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2)串讲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6、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7、过渡:是呀!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闭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但是将士们的决心是那么地坚定。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朗读这首诗歌呢?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四、指导背诵。五、总结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由发言2.学生欣赏画面,图文结合,感受古诗。
3.分小组读、全班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1、教师的巧妙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从军行》《塞下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初步了解古诗,为品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做好铺垫。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品诗赏画,让学生一边品读古诗,一边从文字精简的古诗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的巧妙。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根据题目和诗意设置疑问,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调动学生探索。
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
第2课时:
塞下曲
自学
一、检查预习,初读古诗:1、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2、读懂的同学又有多少?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4、展开朗读比赛。5、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6、教师范读,激发热情。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草惊风
引弓
白羽
没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4、教师进行总结: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5、串讲诗句的意思。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四、指导划分古诗的节拍1、学生小组为单位,划分古诗的节拍。2、反馈划分节拍的情况。3、教师归纳总结。4、全班按节拍朗读古诗。5、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分层
2.学生描绘
画面意境:
学生讨论完成
先让学生思考,再集体订正学生读背
培养学通过抓住字音重点和字形重点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生字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做铺垫。
讲授(群学)
五、总结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先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比较诵读,整体感知古诗韵意,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古诗两首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看文字
孤城遥望玉门关。
想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
解诗意
不破楼兰终不还。
悟诗情塞下曲
[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将军——将引弓
今天我教学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卢纶的作品《塞下曲》。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初读教参的时候,我觉得五言诗很好理解,把重点的关键的字词解释给学生,这首诗的含义就明白了。但是,回想起课标里提起的“多让学生反复读,用心去感受,其含义自然就会跃入纸上”,还是服从课标的指示,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里,我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分别导入到古诗《从军行》及《塞下曲》的教学中。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在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虽然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我觉得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的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的给与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就变得轻松自然。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的不一样,课标中提倡的个性读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达到不同程度的读。最后,在诵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读说结合,来感悟李广将军的高大形象,使古诗教学达到高潮。拓展训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申到课外,始终保持学生的乐学状态。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充分想的时候时间过于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今天所犯的错误,真正使学生融入到博大精深的古诗的海洋中,继承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古典精髓!
27、古诗两首
课堂练习
1.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背诵从军行;
3.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暗(
);破(
);
课后检测
一、我会背
1.
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 。
2.
林暗草惊风,_____________ 。平明寻白羽, _____________ 。
思考:
1.《从军行》的_____________ 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塞下曲》这首古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__________,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____________。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