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
母亲的呼唤
学案
课题
母亲的呼唤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小事,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关怀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本课设计,我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教学目标。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憔、悴、愚”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着她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温暖。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进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启发思考: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哪几件事?3.组织全班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字词。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3.全班交流。(1)新词理解。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不堪:达到不能忍受的程度,表示程度深。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领悟: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2)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三件事,分别是:“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地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
1.给下列生字注音。憔(
)悴(
)愚(
)2.同音字填空。mì甜(
)寻(
)秘(
)茂(
)sī(
)哑(
)开无(
)(
)令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体验(
)的怀抱(
)的笑容(
)的呼唤(
)的声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15分钟)
1.过渡:课文围绕母亲的呼唤写了三件事,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呢?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3.组织全班交流。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5.组织展示读。
1.默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2.全班交流。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4.全班展示读。
4.理解句子的含义。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什么?
四、总结提升。(用时:5分钟)
1.启发思考:读了课文,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6.写写你想对母亲说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母亲的呼唤”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基于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母亲的爱和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担心和幸福,母亲的呼唤其实是爱的呼唤,而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渐渐地成长,懂得了珍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