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提升版)专题01 湘夫人(测) Word版含解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提升版)专题01 湘夫人(测) Word版含解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3 07: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绌有愠色,即非贤哲模。”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离骚〉后叙》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如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答案】D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C.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对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项“李白的自由狂放”并不确定是“屈原的抗争精神”引发,而且李白之后是“很少有人再提及了”,不是不提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 何故怀瑾握瑜③,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①糟:酒糟
②醨:薄酒
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既嫉之
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
C.举贤以自佐

:辅助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
项,嫉:痛恨。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内惑于郑袖
身客死于秦
B.冀幸君之一悟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其后楚日以削
【答案】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答案】C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翻译画线句子(7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3分)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4分)
【答案】(1)虽然被流放,但仍眷恋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
大意
各1分
共3分)(2)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大意
各1分
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心:关心;返“返回朝中;卒:终于;短:说……坏话;迁:放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 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9.“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案】这两句描写的景象是:正值秋深风冷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的景象,从而突出了边城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4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恐美人之迟暮。婉曲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记能力和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记忆,从屈原《离骚》中找出与“迟暮心”相关的语句“为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第二问,可结合注解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屈原的“迟暮心”所表现的情感来衬托自己的那种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清人姚范评论这首诗的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案】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恨和内心的痛苦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托意深婉”是指诗句具有深层含义。答题时,可结合着尾联“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大意,联系全诗,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表面来看诗人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而结合注解可知实际上表达怨愤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4分)
中吕 普天乐
[元]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2.作者是如何评价屈原和《离骚》的?(2分)
【答案】作者认为《离骚》表现了屈原的忠心,日月可鉴;屈原之死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怀思;作者为屈原之死而惋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首先要到诗歌中找到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屈原和《离骚》的句子,然后依据句中所说评判作者对其的态度。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沉情绪,而实际上是用反讽的手法,诗人自问自答,迂回曲折的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却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作者先问“楚《离骚》,谁能解?”,紧跟着回答“就中之意,日月明白”;紧接着又问“恨尚存,人何在?”,自己又回答“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作者使用清新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如何理解曲终“其乐无涯”的真正含义?(2分)
【答案】无涯之乐并非真正的快乐。(1分)作者曲折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怨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1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20分)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
( http: / / www.21cnjy.com )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4.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屈原的《离骚》等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就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和反击,更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的痛苦纠缠之后,个人愤怒的喷发。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答案】(1)内容(或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的愤怒。《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2)技巧(或表现手法)上《离骚》: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诗经》:比兴手法。(3)成就(或影响)上《离骚》:伟大的人格精神,绝大的艺术创造。《诗经》: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
【解析】
试题分析:这题是考查学生整体阅读和提取、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概括信息的能力的。分类要恰当,概括要全面准确,表达要精简扼要,答到核心词语。答题时,可从第三段开始分析,根据语段中的提示语加以筛选、提取概括。如第三段,“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可提取出“《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的愤怒。《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即可。以此类推。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磅礴;语句饱含感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的形象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局部词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掩面痛哭”,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既扣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根据这句话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答题,从这句话中的“一个…的诗人…一个…的诗人…一个…的诗人”很容易得出运用了排比句,然后结合着排比句的一般性作用,从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4分)
【答案】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仁人志士。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杜甫等的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