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13 09: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分认定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秋节从产生之始,就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为了先民崇拜的对象。月亮在阴阳理论中,象征着阴。所以在古代神话中,月神往往是女性。中国最早的神话著述《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住于玉山和昆仑,此二山皆为月精所住。在汉代画像砖中,也有西王母居于月亮一方,以蟾蜍作陪,和日神东王公相会的情节。而我们熟悉的嫦娥,原型则是《山海经》中的帝喾之妃常羲。到汉代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奠定了今天嫦娥奔月故事的基础。
除了神话故事,中国人对月亮的祭祀活动同样开展得很早。先秦时期,《国语》便记载:“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统治者在春分祭祀太阳,在秋分祭祀月亮,以此来取得教化民众的效果。到隋唐之时,祭月的传统渐渐从秋分移到了中秋日。由于中秋天气干燥,空气洁净,圆月显得格外明亮,是日祭月,强化了祖先们对月的崇拜。与此同时,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中秋夜与杨贵妃在太液池凭栏望月,说明当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风俗。
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从何时而起,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中秋已经相对固定,并包含一定的节日内涵了。从那时起,中秋与“团圆”这一主题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圆这一概念代表着圆满、完整,加之不露锋芒、浑圆饱满等几何特征,使得圆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理想状态的一个具体表现。中秋因为正值月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赞叹与欣赏,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团圆的无数遐想。就连食物,也要做得圆润,名为月饼。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盛唐以后,中秋话题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这类诗歌表达最多的感情,自然是思人思乡。这种情绪,一方面来源于人生波折分别,就像月相盈亏的不可控制。中秋月圆,衬托得人间离散更为伤感。所以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感慨。而韩愈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则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的叹息。另一方面,思念之情也因为天下之人此刻得以共赏一轮明月,便能遥寄相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时,所以也就有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哀伤。
由家庭的团圆而生发出的家国情怀,也是中秋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中秋雨霁,月色入户,陆游只能感慨:“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玉笥峰头的一轮明月,也是他心头难以割舍的故国家园。中秋的明月,寄托着太多的家国理想,士大夫们在月下祈祷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如今,每逢传统节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留学生团体,都会自发组织活动庆祝。大家通过制作传统食物、展示才艺,一同遥寄对祖国的思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其诞生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月亮和太阳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B.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神常常是女性的形象。这从《山海经》和汉代画像砖中有关西王母的居住之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C.虽然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形象原型为《山海经》帝喾之妃常羲,故事也很早就见于《淮南子》,但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D.对月亮的祭祀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由《国语》中
“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祭月的目的是教化民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先秦到隋唐,祭月的传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祭月的时间由秋分日变成了中秋日,以统治阶级为主题的祭月活动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
B.隋唐史选择在中秋祭月,与天气干燥、空气洁净以及月亮本身的明亮密不可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的记载,表明中秋赏月在唐已成风俗。
C.“团圆”作为中秋节的主题,与中秋日正是月圆之时以及“圆”所代表的圆满、完整等特征关系密切,“团圆”也因此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D.中秋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在盛唐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这些诗歌也多是借月抒怀,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中秋月表达思人思乡诗歌的出现,除了和月相盈亏与人生波折极为相似易引起伤感之情有关之外,还与离散之人共望明月,借以寄托相思有关。
B.由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取其“团圆”之意,这在后来成为一种流行的节日文化现象。
C.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和陆游的“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的诗句,同为写月,但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
D.由个人的家庭团圆到国家的统一稳定,文人士大夫们面对中秋月冲破小家的束缚,而形成的家国情怀,是中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9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 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其奏事适至
适:正好,适逢
B.成祖颔之
颔:点头
C.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
1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4分)
译文: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分)
译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以“野步”二字为题,“野步”是什么意思?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5分)
答:

9、请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
(三)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対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一双大眼,鹅銮式的宽阔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9子女未来的路。
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挨了一夜,险些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1949年,他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选择了回国。此时,他的同窗好友林桦与他分道扬镳,留在美国。几十年后,林桦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林桦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梁思礼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问他对此有什么想法,梁思礼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发P-2近程地地导弹。一年之前,一处野兔出没、坟茔遍地的荒草园挂上了一块新牌子——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它成立的初衷只有一个,搞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和火箭。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中,大多是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别说学过导弹理论,就连真正见过导弹的人都没有。“尽管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梁思礼说。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一号”,就是在他们这帮“业余选手”手中诞生的。
这是一枚用算盘算出来的导弹。几乎每一夜,梁思礼都在算盘噼啪声中度过。
一边激情似火,一边四面楚歌。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梁思礼他们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无数个不眠之夜,400多个忙碌的身影,撑起了中国航天最初的稚嫩脊梁,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制造的导弹。
1960年,“东风一号”仿制成功后,聂荣臻要求五院转入导弹的自行设计和研制。临危受命的梁思礼又奔赴下一场会战——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设计和飞行试验任务。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事后得知,原因是导弹产生横向弹性振动和发动机管道起火。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
梁思礼更愿意将自己的“驯火史”总结为一本“失败者之书”。多次试验失败,让梁思礼深感质量和可靠性对研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正是这些失败,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直到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才走上正轨,连续6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9人精度小组,围绕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靠着这个飞行试验,他摘取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1983年,梁思礼退居二线,但他重新站上讲台,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下一代。正如萧伯纳所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思礼醉心音乐,对体育的“瘾头”更大。留学期间,梁思礼参加了学校古典式摔跤队,几经征战,他们获得了美国中部大学联赛摔跤冠军。他还喜欢游泳,并学会了“水母式”泳姿,漂浮在泳池中,脚不着地,完全失重的状态让他想象着自己正在太空出舱行走。已至耄耋的他,仍然没有减少对体育的喜爱,只要有重要赛事,他都不会错过。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起来看比赛。
注释: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梁启超在饮冰室所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对梁家子女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梁思礼因此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科学家。
B.文章将梁思礼与其在美国的同窗好友林桦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等进行对比,是为了凸显梁思礼内心坚定的爱国、奉献的精神。
C.在梁思礼和许多刚跨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即后来的“东风一号”终于诞生了。
D.从“东风一号”首次发射失败中,梁思礼积极吸取教训,开始对质量和可靠性进行思考,开创了对我国航天事业有重大意义的“可靠性工程学”。
E.在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方面,梁思礼和他的团队做出了突出的工作,他因而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传记主人公梁思礼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在表现人物时,文章多次引用名人和传主话语,请举出二例并分析其具体作用。(6分)
(4)文章题目——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有什么含义?从全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1)刚刚参加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的张继科在开赛当日
赶到赛场,结果1
比3
爆冷输给了小将梁靖崑。
(2)近日一段廊坊固安老人孤身骑三轮车寻找走失儿子,
历经千辛万苦的视频,让很多网友为母爱的伟大而感动。
(3)民警找到对山况熟悉的守林人卓金龙,警民联手在深山中
近7
公里,耗时近6小时,终于找到了6
名驴友。
A.
跋山涉水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B.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C.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披荆斩棘
D.
风尘仆仆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北京地铁新版手机客户端将更新上线,新版手机客户端将为乘客提供线路换乘及票价查询、周边地标查询、运营故障信息推送等功能。
B.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
C.晓庄师范学院一直坚持把学雷锋活动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大爱奉献”。
D.日前,由盐山县爱心联盟申报的“残疾人云之网络好人商城”公益项目成功进入全国“青年恒好”十强。
14.
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不超过12个字) (3分))
科技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国决定把建设大学科技园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火炬计划,打算在“十五”期间,分期分批确定100个国家火炬计划大学科技园,为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育出一大批科技企业家,形成一批有影响的高科技企业,力争在“十五”末期使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技工收入1000亿元以上。
答: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
分,填对1空1分,填对2空得3分,填对3空得5分)
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的人民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然而,


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因此,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以“美的瞬间”为话题写篇记叙文。要求:文体鲜明,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模块一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C“祭月活动和中秋赏月已与它没有联系
”无中生有。
2.C“成了人们心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错,原文是“成为这个节日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3.D“冲破小家的束缚”“十分重要”表述错误,另外,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也表述不当。
4.答案C.
解析执:逮捕。
5.答案D.
6.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7、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
【答案】野步,意即郊野散步。(2分)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3分)
【答案】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分)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为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为野草花的鲜艳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2分)
【附】原文与译文
麦陇风来翠浪斜,译文: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 草根肥水噪新蛙。译文: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羡他无事双蝴蝶,译文: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烂醉东风野草花,译文: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作品鉴赏
《野步》是宋末文学家周密的一首七绝。野步,意即郊野散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10.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対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1.【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1)B3分,E
2分,A
1分。(A,还有其它原因。C,不是自主研制。D,“首次发射失败”不对;“开始思考”不对。)
(2)①不畏生活艰苦,怀揣救国梦想。
②科研上勇于挑战,严谨求实。
③热爱航天事业,即使退休也发挥余热,为此奉献一生。
④喜爱体育运动,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开篇引用周总理的话,使读者对梁思礼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②“尽管两手空空——”。表现他身处困境仍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③引用萧伯纳,形象表现他燃烧自己、传承科学的崇高精神。
(每点2分,共6分。写其它,意思对即可给分。)
(4)“饮冰室”表面是指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书斋,深层含义是面对国家内忧外患而内心忧虑焦灼,唯有喝冰水解热,形象地表现对国事思虑和不安的程度。“驯火者”是对火箭研制成功的比喻,也指克服艰难困苦为国家航天事业奋力拼搏的勇士形象。(4分)
作用:①含蓄地交代了梁思礼和主要事迹,高度概括了梁思礼一生的主要功绩,表达了作者对梁思礼的崇敬之情,是贯穿全文的叙事、情感线索。(2分)
②采用比喻手法,使题目含蓄而具有文采,富有象征意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2.C“跋山涉水”,路途遥远,来之不易。“风尘仆仆”,重在表现长途奔波劳累。“风餐露宿”,重在强调野外食宿生活艰难。“披荆斩棘”,指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比喻在创业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
13.
D(A项,搭配不当,“提供”与“功能”不能搭配,可将“功能”改为“服务”或“信息”。B项,定中短语语序不当导致歧义,应该是“团的几个负责干部”。C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精神”。)
14.中国将建100个大学科技园
15.【答案】①它具有不可再生性②人类创造辉煌也毁坏辉煌③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填对1句得1分、填对2句得3分、填对3句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补写题,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注意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本题中,①的下文“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是个很重要的信息,从转折意得出此处应填语句。②填的应是“古建筑常常受到惊人的破坏”的相关内容,由此可知,③填的应该是结论,此结论应同文段开头所说“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
16.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参考答案:(示例)没有爱心,人生恰似戈壁,无论怎么经营,都只是觅不到生机的无望追寻;
  
没有爱心,人生恰似枯井,无论怎么算计,都只是测不
出深浅的无聊窥察;
  
没有爱心,人生恰似乱麻,无论怎么挑拣,都只是理不清头绪的白白挣扎
  解析:根据题意,应首先分析示例的句式特点——三个分句均为复句,其次分析其
修辞特点——本体与喻体的关联,再次分析其语意的连贯特点——“理想”与“坚持”、“迷宫”与“盲目穿行”等。(对一句得3分,对两句得6分)
同课章节目录